左上方蓝字
“稀客呀!广哥回来了。”“10个月漂泊在外,终于回家喽!”他放下背包,淡淡地回答道。
广哥原名叫刘志广,来自美丽的京畿福地,大学刚毕业就以施工技术员的身份登上了总承包的大船,历经两年多的磨砺与付出,业务能力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由于长期在外驻场,项目驻地只留下了他几缕稀疏的身影,但他长久的付出却给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8月预组9台6.25MW塔筒,出运8台!熬了多少个夜其实很多人并不清楚。”海上一线施工顺利履约与后场高效装船运输密不可分,而谈到这项“最快纪录”,刘志广的脸上再次堆满了笑容。“驻场有小刘在,基本不用打电话,他总会把工作做到前面。”生产调度会上,项目经理刘春欣慰地说。
年初,项目部船机设备和人员相对比较匮乏,而各作业面马上要进入施工大干阶段,没有任何驻场经验的刘志广主动请缨前往项目塔筒供应商所在地紧盯生产。一到达目的地,刘志广即刻投入到工作中,第一时间与蓝岛经理进行交涉,了解预组和出运进展,完善各项计划和措施。
“奋斗,奋斗,为了理想而奋斗……”凌晨5点,一通闹铃准时响起,他迅速起身冲向了卸货点位准备工作。从码头预制场到海上装货点位,随处可见刘志广的身影,而他一天的闹钟就设置了11个,以便随时了解场内情况。
从早上6点开始,协调工人、装卸物料、监督塔筒翻身套装等14项工作要亲自完成。每次现场监督和协调工作结束,回到寝室已经是凌晨12点。当身边合作单位人员已经入睡,他会悄悄从床上爬起来,在隔壁空房间补写材料、编制计划,这些繁重而枯燥的工作对他而言已经习以为常。“虽然我的工位远离项目驻地,但是我得对自己严格要求。”面对工人兄弟们的称赞,他乐开了花。
8月以来,国内海上风电“抢装潮”及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升温,多家施工单位加紧了对风机厂商的“催产攻势”。项目部运输船已经完成了底塔装运,眼瞅着4段塔筒装运完毕即可发船,熟料厂商临时改变计划,想要第二天为项目部完成装运任务。“今天必须完成4段塔筒装船,绝不能影响第二天海上施工!”刘志广脸色突变,果断拒绝。
一遍遍与厂商经理和监造协调沟通,终于将事情谈拢,并在凌晨4点完成了装运加固。看着运输船顺利驶出码头,挂着两个黑眼圈的刘志广心头的石头也终于落地。
8月开始,项目施工生产进入了全力冲刺阶段,刘志广的工作热情更加高涨。虽然项目部安排人员专门前往厂商换班,但是他坚持不下“火线”。“茂密的头发变稀疏了,但是工作却充实了。”谈起自己的师傅的驻场生活,施工技术员陈泽宇说道。
一缕晨光从海平面升起,风机如同哨兵般巍然矗立于波涛之上。“33套塔筒终于制作完成了,我该回项目驻地了,新的工作还需要我继续战斗。”看着日历上286个红圈,刘志广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来源:一航总承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