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19首架机进入机身与机翼对接阶段。
中国商飞公司供图
张芳曼制图
11月2日,国产大客机C919首架机总装下线,为中国大飞机早日翱翔蓝天打下坚实基础。
2014年9月19日,C919飞机首架机机体对接工作在中国商飞公司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正式开始。一年多来,在这个总装现场吊车公司,技术人员全身心投入,国产大飞机从他们手中由一个个单独的零部件变成一架完整的大飞机,严丝合缝,展露全貌。
完成第一个全机级试验
气密试验是C919飞机第一个全机级试验,主要是为了验证结构在设计、制造过程中密封性是否合格。只有气密试验达标,后续环控、总体等相关专业的试验才能有足够的依据。
作为曾经参与ARJ21—700飞机气密试验的主力设计人员,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结构部的于雷也参与了C919飞机气密试验的全过程。
面对试验的严格要求,于雷和他的团队沉下心来,耗时近一个月,从机头到机尾,对全机气密性逐一进行了梳理,每一项都制定专门的技术方案,并进行强度计算,最终完成相关方案评估。
在气密试验正式开始后,大家小心翼翼。“在进行试验之前,我就在试验要求中明确写出,依次充压至一定量时,需停下检查,为的就是保证首架机的安全。”于雷说。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使得每天试验结束、设计人员离开现场的时候,已是深夜子时。
“最后一次试验结束,已经是凌晨4点了。”回想起当天晚上的情形,于雷还显得十分兴奋,“那天凌晨1点,周良道副总师在我们群里发了条消息,‘气密试验做得好。’因为当时已经很晚了,我以为大家都睡着了,谁知道消息刚一发出去,群里成员就纷纷回复,大家虽然有的不在现场,但是心里都牵挂和关注着这个试验。”
三昼夜吊装两个发动机
9月27日凌晨6点多,随着最后一个螺栓安装完毕,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完成了其“心脏”——发动机的吊装。在大飞机这个“工业皇冠”上镶嵌好这颗“明珠”,无论对于中国商飞公司,还是发动机供应商CFM公司发动机吊装工具,都颇具意义,甚至是一笔技术经验财富。
将发动机从运输车上吊起至机翼吊挂位置,距离不到1米。但从9月24日到27日二手吊车,在中国商飞公司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C01飞机总装车间厂房内发动机吊装工具,由主制造商及供应商组成的现场联合工作团队,却用了足足三昼夜时间。
7月22日,首台LEAP—1C发动机于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实现交付。9月初,随着第二台发动机的交付,以及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正式进入浦东基地飞机总装车间,发动机的吊装工作成为飞机下线前的关键步骤。
“之前ARJ21—700飞机发动机采用的是尾吊方式,行车操作吊装,而这里是翼吊,避开了行车,通过几个吊点操作。”彭锐负责发动机安装方面的工艺,在她看来,这次是全新的挑战。
LEAP—1C发动机及相关吊具均为新研发的产品,首次安装,即使有供应商工程师团队跟踪负责,但对总装制造中心的装配能力而言,这仍然是一个极大考验。面对硕大的发动机,熟悉相关地面配套工装,试装部分设备……开始吊装之前,厂房内已经弥漫了一股打硬仗的气氛。
9月24日,发动机吊装主体工作正式开始,按照原有计划方案,将发动机由运输车上吊起安装至发动机吊挂,简单而言,就是通过吊具上几个点,将发动机提起,前后安装节拧上螺栓。但就是想象中的这个操作,真正做起来却没那么简单。
提升,插入螺栓孔,拧紧螺栓,这样的动作,在现场却遇到了困难。一方面,是因为发动机庞大,起吊过程中必须缓慢平稳,以防发生碰撞;另一方面,前后位置多点螺栓必须协调安装,不能存在干涉,也就是不能有强行安装的现象出现。
当晚9点,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姜丽萍联合各方技术人员,紧急召开现场协调会,研究现有问题,重新商讨出新的试验方案。
从9月25日深夜至第二天凌晨5点左右,随着所有螺栓最后被顺利拧紧,右侧LEAP—1C发动机牢固锁定在吊挂上。9月26日深夜12点左右,吊装再次开启,7个多小时后,C919大型客机双发吊装工作全部完毕……
“三昼夜,自力更生的感觉真好。”吊装成功那一刻,一位参研人员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写下这样的感慨。正是有了他们不懈的努力,C919大型客机才能在浦东东南侧的这片“巨无霸”厂房内总装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