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报首席记者 罗菁 记者 李嘉宝 张锐杰 胡玉荣 徐巍摄影 贡俊祺 颜筱依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蹄疾步稳
多年来,市总工会联合多部门,从多个方面开展重点行动,全市各级工会积极响应,各自摸索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经验做法。
已故的著名全国劳模、上海市总工会原兼职副主席李斌,生前一直关心着产业工人:他的建议总是时刻在关注工人的方方面面。
2016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上海团审议。李斌作为第二个发言人,围绕“加强技工队伍建设刻不容缓”这一主题进行发言。
听取李斌的发言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回复说
我们要想办法调动一线工人、制造业工人、农民工的积极性,这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工人阶级是主人翁,主人翁的地位要体现出来。
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后,李斌斗志昂扬、意气风发,向大会提交了他这份关于“十三五”期间重视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同全总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中,以及2020年在全国劳模先进表彰大会上,都强调
要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
高技能工匠在哪里?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当工人?响应李斌的“工人之问”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中,都汲取了李斌的多项建议。
有评论称,这份改革方案的出台使“中国技术工人的命运,由此变得更加光明”。
2018年4月25日,中共上海市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推进新时期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今年7月,上海市总工会联合11部门发布《深化新时代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点行动方案(2021-2025年)》,提出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吊车公司,聚焦重点、优化机制、完善政策、做实项目,落实产业工人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七大行动”计划,努力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上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队伍保障。
从最初的一个建议,到如今科学布局、步步推进、各方参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已探索出阶段性成果。
上海电气李斌技师学院:
“3+3+3”铺就产业工人成长阶梯
近年来,在推进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上上海电气本科生待遇,以劳模李斌命名的上海电气李斌技师学院,在深化职工培训培养机制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李斌技师学院创办于2002年,依托上海电机学院,以“学校+工厂、学历+技能”的办学模式,对工人进行职后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2008年起推出并逐步完善的“3+3+3”技术工人培养新模式,为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创新样本——
●首先考察选拔各方面基础较好、有3年工作经历、35岁以下的青年技术工人进行免费培训。
●在不影响生产工作前提下,用3年时间,将其培养成为具有大专学历的高级工。
●再用3年时间深造,培养成为具有本科学历的技师。
李斌技师学院至2020年底
已累计培训各类技能工人19万余人,其中——
●2700多人晋升初级工
●6800多人晋升中级工
●5800多人晋升高级工
●3800多人晋升技师
●220人晋升高级技师
通过“3+3+3”培养模式,至2020年底
已培训学员697人,其中——
558人获得学历证书(大专、本科)和技能等级证书(技师、高级技师)双证。
今年,市总工会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步伐再进一步,2月1日,市总工会会同市教卫工作党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教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国资委联合下发《关于深化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进校企合作工作的指导意见》(后简称《意见》),指出
■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要建立劳模工匠学院和技师学院,探索产业工人技能提升新模式;
■依托校企合作项目扩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辐射面等多项具体举措。
《意见》特别提到
■建立劳模工匠学院和技师学院,与新型学徒制相衔接,采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对学员进行授课,在不影响企业用工的前提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针对学院特点,探索“双元制”继续教育模式,突破传统的专业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采用“学分银行”累积学分的方式,将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结合起来,所得学分可在校企合作平台上通用,满足相关条件即可获得1+X证书,即“1”本学历证书,“X”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同时,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院校参与的原则,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模式,由相关院校与企业采取校企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等模式共同培养学徒。
《意见》下发当日,深化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首批校企合作签约仪式在上海市政府举行,今后,劳模工匠将走进校园,思政教师走进企业。
中国宝武:
“三个全面”工程提供人才支撑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2020年钢产量达到1.15亿吨,现有职工22.7万人,技能人员占比近70%。
宝武集团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旗下太钢集团、马钢集团时的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上海市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三个全面”工程上海电气本科生待遇吊车公司,即
●全面提升职工能力素质工程
●全面推进职工创新创造工程
●全面提升职工“三有”生活工程
为宝武集团建设世界一流伟大企业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队伍保障。
全面提升职工能力素质工程
■中国宝武持续加大对产业工人的教育培训力度,探索形成涵盖职业生涯全周期的技能培训体系,按照“集团公司轮训+子公司专训”方式分层分类开展一线职工全员培训。
●集团公司层面侧重理想信念、企业文化、战略规划、工匠精神、安全生产、基础能力等通用类项目培训,由集团公司统一策划课程套餐,采用跨基地交流轮训模式,每年组织不同省市职工集中轮训,培训学时每人每次不少于12天。
●各二级公司结合实际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侧重于岗位能力深化、技能等级提升、复合技能拓展等专业类培训,主要采取集中培训、短期培训、专项培训、外送培训、邀师上门等方式开展,培训学时每人不少于48天。
■实施职业技能自我提升行动计划,打破专业、工序、岗位界限,打造全流程、多工种的集成学习平台,不断丰富学习方式、资源、载体,引导产业工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 宝武集团建立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指导中心、地区认定中心、企业评价点三级管理架构,实现技能等级认定全过程规范化管控。已逐渐形成“以认定牵引培训,以培训提升等级”的良性机制。
全面推进职工创新创造工程
■每年的12月23日,是中国宝武的“全员创新日”,通过全面开展“我为企业献一计”活动,探索建立自主献计与定向征集相结合的活动机制,设立“金点子奖”“优秀岗位创新成果奖”等奖项并确立了梯次奖励标准,由各级工会和行政给予费用保障。
■在引领职工创新方面,宝武集团搭建由职工创新活动中心、创新基地、创新工作室、创新小组组成的岗位创新平台,目前已建立
●1个创新活动中心
●9个创新基地
●451个厂部级以上职工创新工作室
●2300余个职工创新小组
定期评选岗位创新新人、宝武工匠,建设引领型、中坚型、潜力型相衔接的人才梯队。
全面提升职工“三有”生活工程
为满足职工对美好生活向往,宝武集团提出为职工创造“有钱、有闲、有趣”的“三有”生活,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通、内外融通的全方位服务职工工作、学习、生活的互联互动生态圈。
中国电信上海公司:
“岗位资格双认证”牵引全员转型
中国电信上海公司是国内起步最早、上海规模最大的电信运营企业。公司全口径从业人员2万余人,其中一线技能类岗位人数占比超过90%。
近年来,上海电信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和通信技术等新兴技术领域,以人才转型发展为目标,完善制度体系,夯实创新平台,全面提升员工技能水平,有效激发员工创造潜能,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公司建立了面向管理、转型领域、一线技能、青年员工等重点队伍的培养体系,由“岗位资格双认证”制度牵引全员转型。
上海电信建立了面向全体员工的“双认证”体系。
“双认证”与岗位晋升直接挂钩——
●其中获得“基础岗位资格认证”是指员工达到从事某一岗位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认定。
●“更新岗位资格认证”旨在促进员工定期更新知识结构,充分了解和掌握公司的运营现状及发展方向。
通过“基础岗位资格认证+更新岗位资格认证”的模式,进一步加强员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持续培养员工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
据了解,对于业务外包员工,公司也采用“持证上岗+进阶认证”方式——
■要求业务外包员工在规定时限内取得初级认证,持证上岗。
■ 同时鼓励他们获得中高级的进阶认证,并将相关持证要求列入年终评定和定向招募条件中,引导一线从业人员不断提升职业技能,推动高技能、高绩效的从业人员水平持续提高。
近几年来,上海电信搭建了——
●以工作室为载体的员工成长成才平台
●以岗位创新资助项目为载体的岗位创新平台
●以各类竞赛活动为载体的技能提升平台
建立标准化工作室平台
上海电信创建劳模、能手、巾帼等各类劳模先进为领军人物的工作室,在企业的创新发展和员工的职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上海电信拥有各级各类工作室178家,为科学准确地衡量工作室的运行状况,探索并构建了以“工作室指数”为标准的管理体系。
建立高效便捷的资助平台
上海电信工会牵头制定了《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员工岗位创新项目资助管理办法》,设立专项岗位创新资助项目专项资金,并研发了基于员工手机移动办公APP的“员工创新资助平台”。
建立学训化一体的竞赛平台
上海电信工会每年设立竞赛专项资金用于竞赛活动的组织及激励,围绕公司重点工作任务进行专题策划研究,开展竞赛备案工作。
技能竞赛帮助员工掌握了过硬本领,提升了员工技能水平,培育了全国技术能手7名,中央企业技术能手22名,集团技术能手73名,上海公司技术能手132名。
116万高技能人才这样诞生
上海用高效的公共服务保障职工
数据显示,在多方面不断努力下,上海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已从2010年的25%左右提升至2020年底的35%。
■ 记者从市人社部门了解到,近年来上海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初步形成了一支与产业发展需求基本适应、具有一定规模、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队伍。
“十三五”期间,本市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22.3万人次,核发各类技能评价证书140.1万本,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16万人。
■ 近年来,上海不断完善交通出行服务,让远离轨道交通的产业园区和产业工人集聚区的出行更加便捷。
■ 去年以来,上海政府主管部门、企业等多措并举,如——
●自建人才公寓
●推进公租房拆套合租和宿舍型房源供应
为公共服务行业职工、一线产业工人解决居住问题,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城市的温度和当一名工人的自豪感。
更多内容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