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创新旋律,书写成长与奋斗乐章
2014年,随着BIM概念在工程界推开,三航局是吊车出租的BIM应用也昂首阔步地此迈入了新是吊车出租的篇章,三航局成立了以副总工时蓓玲为组长是吊车出租的BIM工作小组,开始全面围绕施工业务开展BIM技术的应用。
与此同时集团也开始大力推广BIM技术,不少兄弟单位开始了BIM的探索之旅。由于三航局的BIM技术起步非常早,自从BIM应用的重心转移到施工领域的一开始,便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比较深的认识,也使得首次在施工领域应用BIM就斩获了奖项。
三航局BIM工程师在一线了解测量现场数据
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水工码头,BIM团队打算在这里开始BIM在施工领域的探索之旅。由于前期开发了水工码头的专用建模软件,使得建模工作轻松自如,但在施工领域真正应用,建模只是一个起步,作为一项最新的数字化技术,BIM的价值也远非三维模型所能体现。
为了深入挖掘BIM在水工项目施工领域的价值,港湾院的BIM团队与项目部密切合作,不仅对进度模拟、工程量校核、自动报表等进行了深入探索,而且还根据现场施工的需要开发了“BIM+监测信息”的功能,成功地在BIM模型上整合了监测数据,使施工技术人员可以在模型中实时查看所有监测点以及每个监测点的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该项目获得第二届“建工杯”上海市建设交通行业青年BIM技术应用大赛施工组二等奖。由此,BIM技术在三航初露锋芒。
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
一次小小的胜利给团队带来了信心,更坚定了团队将BIM技术推广到更多施工领域的信心。自此,团队针对三航局主营业务的各大板块开始了全面探索,包括桥梁、房建、地铁隧道与车站、市政工程、海上风电等等......由此三航的BIM技术步入了全面发展阶段。
大治河船闸项目,完成了BIM参数化建模和工程量统计,在缩短了BIM建模的时间的同时,实现了工程量的快速统计。
太湖隧道项目,首次完整地使用BIM协同平台,实现了工程项目各数据的有效整合,为高效管理提供支撑。
澳门妈阁交通枢纽项目,实现了BIM管线综合应用,能够提前进行设计深化,减少施工中的返工,降低了施工的成本。
马来西亚DASH高架桥项目,通过BIM模拟进行机械设备选型,能提前确认在狭小的空间内施工所使用的设备,保障了工程的顺利开展。
厦门地铁二号线项目,完成了基于BIM模型的施工进度动态模拟和管理,优化了施工阶段的计划方案,有效地控制施工进度,确保了工程地顺利高效完成。
乐亭海上风电项目,实现了施工机械BIM模型吊装过程动全态模拟,通过模拟整个吊装过程,自动检测各风机组件在实施过程中是否会与起重臂、船体等发生碰撞问题,通过及时调整和优化技术方案,避免了安全风险,提升了施工效率。
在三航局全面进行数字化的转型过程中,BIM技术作为数字化转型的一种工具,其应用面在项目实施中的不断扩大,其应用价值在三航局的日常经营和生产中的不断展现。
三航局BIM工程师正在加班工作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BIM团队的工程师们认识到,BIM技术不应该是限制的,更不应该是孤立的,它可以的与更多的数字化新技术融合,协同应用,相辅相成,也更适应各类工程实践应用,这也将是BIM技术发展的方向。在这个认知指导下,三航局的BIM技术也随之跨越到了发展的第三阶段。
2019年,厦门港古雷港区古雷作业区北1号、2号泊位工程施工全面展开,BIM团队也整建制进入三航局技术中心,并经历了一次数字化团队重组。针对古雷项目的特点,技术中心与厦门分公司共同组成的BIM工作组意识到,如果数字化模型不能延伸到水下、泥下,其在水工领域的作用就会受到较大的限制,而这一难题当时已被列入交通运输部的科研计划,正由高校进行研究。
但我们的BIM团队已经等不及开始了他们的探索。几经尝试,BIM工作组成功地将水下多波束的数据转为数字化三维模型,并与图纸模型形成了完美耦合,为水下地形数字化在施工实际应用摸索出了一条道路。
厦门港古雷港区北1号,2号泊位工程BIM模型
与此同时,BIM工作组也打算攻克另一项难题——土方模型。水工项目存在大量的土方填筑工作,但土方的特点是它在整个施工期都处于动态变化中,沉降每天都在发生,模型的几何信息如果不及时更新,BIM建模就失去了意义。面对关键问题,技术中心的岩土工程师团队将土方模型的几何信息与分层沉降监测数据进行耦合,通过无线传输的监测信息对模型几何信息进行自动修正,就能得到一个反映现场真实状态的三维模型。
同时,岩土工程师们还进一步将施工前的沉降计算信息导入BIM模型,通过与实际沉降的比对,在BIM模型中直接获得相应的沉降补偿方量,大大提升了项目管理人员对整个填筑工程的实时掌控程度。
循此思路,BIM工作组开发的集模型动态修正、填方实时分析、监测自动报警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平台软件,在项目中获得了非常的应用效果,也得到了建设单位的充分认可。
古雷北1号、2号泊位工程
有了这一次尝试后,技术中心的BIM团队打算把BIM与更多的实景建模技术结合应用,解决更多施工中的技术问题。在栾卢高速项目中,技术中心的BIM团队与岩土团队再次合作,将BIM技术与有限元岩土分析融合,利用BIM平台中的数值,生成地形模型,模拟出洞口真实的上部荷载,为隧道出洞数值分析提供了数据来源。
在南通海洋公司生产线上,BIM团队探索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大直径单桩外观质量检测,建立了点云数据与大直径单桩BIM模型进行对比的方法,从而形成产品测量大数据。
三航局南通基地改造项目BIM技术服务
2019年新冠疫情爆发,航空交通不便,三航局的海外施工业务面临空前困难。技术中心的BIM团队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利用BIM技术助力海外项目管理?
众所周知,BIM技术的应用高度依赖BIM专业技术人员,对广大土木工程师来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门槛,如果能结合海外项目最长应用的项目管理软件,打通其与BIM模型之间的联接,让项目管理人员直接在项目管理软件中就可以直接实现各环节的三维可视化,岂不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说干就干,BIM中心立刻成立了以费晓璐为主的开发小组,研究海外项目使用最广泛的项目管理工具Oracle Primavera P6(简称:P6)软件,以及它与BIM模型之间存在的潜在关系。在三航局科委会的支持下,成立了A类科研项目,开展基于P6项目管理软件的BIM技术应用研究。
三航局BIM研发小组正在进行BIM平台演示
这一想法也吸引到了几个海外项目部的兴趣,研发小组扩大了。目前开发小组已经找到了可行的技术路线,初试成功,下一步将在几个海外项目上进行试点。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