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公局集团在公司“四个转型”引领下各单位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推进智能技术与施工生产深度融合
促进生产效率实现跃迁式提升
如今,一批自主研发的机器人
活跃在施工一线他们在提升效能、保障安全和节能环保等方面
用超乎寻常的业绩实力圈粉
值“科技月”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进现场
来认识一下这些特殊的“工地同事”吧
在房建工程施工中,砌筑墙体、预留洞口等工序在实施前需要弹线确定位置后才能进行作业。为进一步降本增效,
建筑公司在改进精度、喷墨稳定性等基础上,于2024年
自主研发出第二代智能放线机器人“墨工号”。
它就像一名“小画家”,可自动识别线条和文字信息,实现现场的快速、精准放线,有效替代人工在二次结构与机电安装环节的弹线作业。
工作中的“墨工号”与上一代相比,“墨工号”实现了显著的技术突破:
全新激光定位和姿态调整方案,放线更加精准快速;
喷头模块升级为压力泵,喷墨线条稳定不漏墨;
内置自动规划算法,自动化程度更高、更智能。
在新技术“加持”下,“墨工号”首次应用于建筑公司武清城中村改造项目施工,
8小时能轻松完成1000-1500平方米的全专业放线和文字标识,任意文字、数字和常用符号均可进行灵活组合,整体作业效率
提高50%。“墨工号”还获得了行业广泛认可,
入选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
“2025年工程建设行业互联网发展典型实践案例”。
未来,“墨工号”将逐步推广到更多项目,助力建筑行业智能升级。
随着我国公路隧道建设的快速发展,特长隧道不断增多,地质条件日益复杂,传统的不良地质预报方法存在效率低、准确度不高、人员安全风险大等缺陷
。四公司自主研发了隧道智能预警机器人“小安”,
具备预警数据实时采集、自动传输和远程分析能力,并成功应用于
贵州第一长隧大娄山隧道施工中。
工作中的“小安” 工作时,“小安”通过搭载的瞬变电磁仪,对隧道掌子面前方的水体进行自动化探测,同时利用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实时监控围岩稳定性。所有数据能够自动传输,并汇聚至智能协同监控安全预警集成云平台,进行远程智能分析,最终生成直观的水源分布预测图和变形预警报告,为技术人员提供精准的决策支持,实现了从“人防”到“技防”的跨越。
“小安”的应用,极大地节约了人力资源,传统人工作业需5人配合,而现在
仅需1人即可完成操作,探水作业时间也从数小时
缩短至20分钟左右,而且预报精度远超人工,有效避免了人为误差。
该成果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成本效益,经鉴定,
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川藏铁路、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等重大项目中推广应用
,展现出广阔的行业前景。
传统的预制构件质量检测方法主要依赖人工操作,存在效率低下、检测精度不足、数据离散性大等问题。
厦门公司自主研发第二代智能检测机器人,
整合了机器人集成控制系统、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多传感器融合技术、人工智能算法等先进技术手段,可实现混凝土预制构件外观尺寸、几何形态、钢筋保护层厚度、钢筋间距、混凝土强度等关键参数的快速精准检测。
工作中的智能检测机器人
智能检测机器人收到任务后,可自主“走”到待检测构件的工位,根据预设数据,控制机器臂开展检
测工作。充电仅需2小时,就可以满足持续作业
8小时的续航,其不知疲倦地穿梭在施工现场,检测数据实时在线自动采集,精准、高效、无死角,将检测人员从高强度、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极大提升了检测效率与数据客观性。
智能检测机器人的应用,可实现预制梁外观尺寸、几何形态、钢筋保护层厚度、钢筋间距等关键参数的快速、精准检测,大幅提升检测效率和准确性,降低人工成本,减少人为误差,为预制梁生产质量控制与工程验收提供科学依据,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人工估算下料、凭经验绑扎钢筋的传统作业方式,常导致材料损耗高、尺寸精度难控、工序衔接不畅,难以满足现代施工对规模化与精细化的管理需求。针对这一痛点,
四公司自主研发机器人集成预制梁钢筋智能生产线,
通过构建“设备互联、流程闭环”的全流程自动化加工体系,有效破解了原有生产模式的瓶颈,开启“智慧梁厂”建设新篇章。
机器人集成预制梁钢筋智能生产线
该生产线的核心在于:以BIM模型驱动设计与制造的无缝衔接,涵盖钢筋智能弯箍、骨架自动化焊接及多机器人协同作业系统,实现从原料到成品钢筋骨架的数字化闭环生产。该技术目前已成功应用于盖梁钢筋骨架片、新泽西护栏钢筋骨架、隧道钢拱架等多种应用场景。
同时,依托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的智慧生产管理平台,融合ERP与MES系统数据,支持AI实时监测、远程操控与订单全流程优化,形成强有力的数字化管控支撑。该生产线在广西苍容8标、深圳外环三期5标等项目的实践中表现突出,
单线人力成本降低超80%,成品合格率提升至99.5%,
基本避免返工,并通过精准配料与废料回收实现钢筋资源高效利用。
机器人集成预制梁钢筋智能生产线实现了加工效率与产品质量的双重提升,所孵化的系列智能生产线产品推广前景广阔,为行业迈向精益化、绿色化建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一局施工现场不仅活跃着一批自研机器人
各单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中
积极应用智能机器人提高生产效率
还有一些有趣的“同事”
它们默默坚守岗位已久
可靠性“满分”让我们也一起来认识下吧
面对建筑行业招工难、用工贵,传统人工作业效率低、质量参差不齐等痛点,
建筑公司佛山项目在2024年引入了一支
“机器人战队”,20余名成员个个身怀绝技:
测量机器人1分钟就能完成单个房间全维度测量,
还支持一键生成报告和模型比对;
混凝土内墙面打磨机器人
让打磨更均匀、更干净,
合格率提升近25%,每栋楼工期从100天压缩到22.2天;
清洁机器人实现施工现场常态化清洁;
腻子喷涂机器人喷涂又快又匀,1小时能可完成98平方米的喷涂量……
九公司港发装配式产业基地引入
抹面机器人进行作业。抹面机器人通过机械臂搭载的抹刀,对混凝土管片外弧面进行自动刮平、压实和抹光作业,可
将单片约7.8立方米的超大直径管片抹面时间,从12分钟缩短至约4分钟,而且可减少人工,管片表面更加平整。
世通重工重庆加工基地投用八轴悬臂智能焊接工作站,
通过激光寻缝与实时跟踪系统,实现焊缝自动识别与毫米级
定位, 焊接参数动态调节精度达+0.03毫米,能将焊接位置一次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通过设备集群化,效率可提升2-3倍,
大幅度降低人工成本。八公司苏州黄埭码头项目引入
新型土质快速检测机器人,
集成云端存档与实时监测系统,实现多点采样与快速检
测。采样及检测全程仅需60秒,效率和质量提高20倍,
可适配各类渣土车,显著提升检测效率,降低设备损坏风险,保障采样成功率与检测合规性。
三公司青海贵大二标二分部采用测量机器人,可以通过超声波马达的高速旋转能力,实现自动照准,只需对准目标按下触发键即可完成测量,
单人即可完成测量任务。在通视中断、强烈阳光干扰下,也能连续跟踪,
测量误差可控制在1微米以内,效率较传统设备提升了3倍
。随着智能化建造水平的快速提升
未来,将会有更多机器人“同事”走进工地
你有什么样的期待呢?
请在留言区交流吧!策 划 | 党委宣传部、建筑公司、九公司
制 作 | 杨雅茹、王瑞麟、方宇希
责 编 | 尹沁宇、方宇希
审 核 | 李智
客服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