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建筑集团西南建设有限公司践行两路精神 筑梦雪域高原
2024年6月,当中交建设者的队伍踏着高原晨光抵达西藏申扎县,海拔4700米的“生命禁区”已悄然铺展考卷——年施工期不足200天、氧气含量不足平原一半,这座承载牧民期盼的新村,该如何在雪域高原扎根生长?
十二个月后,雪山脚下的幢幢新居给出了答案。答案里,有与自然较劲的坚韧,有匠心筑家的担当,更有民族团结的温情,每一笔都镌刻着中交人对使命的践行,对精神的传承
。一、答案,写在与“生命禁区”的博弈中
高原的考验,是刻进日常的严苛。稀薄空气里,弯腰绑扎钢筋、俯身调整模板,简单的作业后便会气喘吁吁;10月起,夜间气温常降至零下20℃左右,清晨的水杯会凝结成冰,户外作业时钢筋表面冰冷刺骨,手套稍触便容易粘连,指尖很快会感到麻木;六级以上大风是常态,偶尔夹杂着雪粒沙石,不仅刺痛脸颊,更增加了施工难度。
“前辈能劈开天山、跨越江河,我们凭什么退缩?”传承着中交人攻坚克难的基因,建设者们创新推出“十分钟轮换法”,轮流到取暖点搓热双手,再即刻重返岗位。没有惊天誓言,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没有畏难抱怨,只有沉默中的坚韧前行——这份朴素的坚持,正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
。二、答案,写在匠心筑家的担当里
征服自然靠勇气,建好家园靠智慧。为抢抓有限施工期,项目团队化身“精算师”,优化施工方案、实行三班轮岗,与天气赛跑、向时间要效率;为让牧民在严寒中住得温暖舒心,他们摒弃传统工艺,采用轻钢结构搭配纳米保温材料,确保室内温度常年保持15℃以上;针对高原冻管难题,技术团队反复试验,最终应用“电伴热”技术,给水管穿上“恒温铠甲”,让牧民冬季也能用上清澈自来水。
从“达标即可”到“追求卓越”,他们选择了更具挑战的建设之路。这份精益求精的执着,这份为民筑家的担当,正是中交人“甘当路石、顽强拼搏”精神的鲜活实践
三、答案,写在民族团结的温情里
建设的终极意义,在于让人民满意。项目开工之初便定下“用工本地化、技能传帮带”的思路,刻意招募藏族青年加入施工队伍。老师傅们“手把手”传授技术,从钢筋绑扎到设备操作,毫无保留倾囊相授。28岁的丹增从零基础牧民成长为技术骨干,谈及收获时他满脸自豪:“我不仅学会了谋生技能,更能亲手建设家乡!”
工地上的情谊,早已跨越语言隔阂。建设者们利用闲暇帮牧民修葺羊圈、解决生产难题,牧民们则提着酥油茶、糌粑来到工地,用最淳朴的方式表达谢意。当牧民格桑松塔在新居第一次拧开水龙头,看着清澈水流奔涌而出时,他紧紧握住建设者的手,热泪盈眶中满是感动与认可——这一刻,所有的艰辛都有了归宿,所有的付出都有了意义。这份紧握的双手、灿烂的笑脸,正是“民族团结一家亲”最动人的写照。
四、答案,写在精神传承与使命践行中
项目竣工之日,喧嚣褪去后的高原更显澄澈。回望十二个月的坚守,建设者们深刻读懂了六十多年前凝结的“两路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这份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炬,曾照亮先辈开辟雪域天路的征程,如今在新一代中交人手中薪火相传。
他们浇筑的不仅是混凝土房屋,更是坚韧不拔的精神丰碑;连接的不仅是水电管网,更是各民族同胞心手相牵的情感纽带。这座矗立在雪山下的牧民新村,是中交集团对“两路精神”的真诚致敬,更是“固基修道、履方致远”企业使命的生动践行。
从平原到高原,从江河之畔到雪域之巅,中交人始终将责任扛在肩上、把人民放在心中。这座新村的落成,不仅深刻践行了“让世界更畅通、让城市更宜居、让生活更美好”的发展愿景,更向世人证明:无论自然条件多么严酷、建设任务多么艰巨,中交人终将以坚定的信念、务实的行动,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书写属于新时代建设者的使命答卷
。文:周春妮、图:李蒙生
客服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