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太原日报》发布文章《草原追风人-太重首个自有风电场建设者速写》,对太原重工苏尼特右旗格日乐乌日希勒风电场进行宣传报道,以下内容转至《太原日报》2021年11月16日第三版(记者 张秀丽 )。
晨雾中,内蒙古苏尼特右旗,额仁淖尔苏木乌日希勒图嘎查是吊车出租的冬日草原,如一块棕黄色是吊车出租的巨毯直探天际,苍茫雄阔。
一条公路贯穿南北,蜿蜒而过。梁开彪驾驶着哈弗越野车飞驰其上,周围旷无人烟,呼啸是吊车出租的风掠过车窗,星星点点的牛羊在远处悠闲信步。
西北方,一架架乳白色的“大风车”渐入眼帘,巨大叶片如展翅大鹏,舞动在蓝天白云之间。这就是占地10平方公里的格日乐乌日希勒风电场一期工程所在地,太原重工首个自有风电场,25架“大风车”就是25台风力发电机组。今年8月,该项目建成投产,标志着太重在发展节能环保和绿色新能源产业领域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项目负责人梁开彪和他的2名同事,长年驻守在这里。
一条小路细又长
天光大亮,梁开彪连夜从40公里远的镇上拉回3台修好的箱式变压器。“我再有十分钟就到了,通知施工队到位,上午把这3台变压器调试好,停机的5台风机就能开工了。”梁开彪用对讲机安排着计划。车外的风更猛了,卷起的黄沙把车身撞得“咔啦咔啦”响,他心里盘算:“一台风机每天发电3万千瓦时,5台风机恢复运转后,每天就能多发电15万千瓦时,这一趟跑得值……”
梁开彪还记得刚来草原时的情形:与想象中水草丰茂、牛羊满坡的草原美景不同,风电场所在的草原海拔两千多米,半荒漠化。牧民们用水要去三公里以外的地方运输,冬天靠烧牛羊粪和煤取暖,居住偏远的牧民用电都是问题。风电场换了好几任业主,却没有一家公司能将风电场建起来。
“太重风机要在草原上立起来、转起来,让清洁能源服务牧民,造福草原。”太重人立下誓言。2017年农历春节刚过,梁开彪来到了风电场,又在当地吸纳了寇喜闻和赵林两名职工组成项目部,三个人四处奔走、协调、接洽,终于在2020年底接手了停工4年之久的风电场。
汽车里程表显示一年6万余公里,从项目部通往风电场,是一条长5公里、宽近2米的沙土路,那是越野车4个轮胎长期碾压的痕迹。
青春梦想在飞翔
这里的草原脾气有些暴躁。春秋黄沙漫天,即使包裹得严严实实,出一趟门,耳朵、鼻子里全是土;夏季很短,紫外线超强,皮肤深上几个色号是“标配”;每年10月,凛冬悄然而至,严苛的考验才刚开始……
项目部3名员工中,年长的是1986年出生的寇喜闻,其他两个是“90后”,三个小伙儿管理着10平方公里的风电场。去年项目开工已是12月,百分之九十的设备需要返厂检修,可风电场要在次年8月实现并网发电,冰天雪地,零下30多摄氏度,3个人带着施工队一干一整天,吃喝全在野外。
天儿冷得要命,工地热火朝天——每天有好几台风机同时吊装,每个作业面都需要做好安全监控,几个人在风机之间来回跑。年纪最小的赵林说:“风电现场管控的最大难度就是作业面大,两个风机之间的距离至少在500米以上,最多的一次,我一天跑了近30公里。”
通往工地的路修通了、胳膊粗的电缆扛上去了、25台风机吊装有条不紊。就在施工进入收尾阶段,草原的冬天给了大家一个“下马威”。
去年年底那场雪来势汹汹,原先铺好的路、装好的变电箱全被埋了。“我们和牧民朋友说好的,一定按时让风车在草原上转起来。”这是太重人和草原的约定,这是一场战风斗雪的攻坚战。
白毛风把天上地上的雪一股脑卷起来,人都站不稳,面对面看不清脸。袜子穿了好几双、每个人裹得像粽子,但脚和手还是很快冻僵了。寇喜闻紧盯基础浇筑、吊装作业现场,风雪里来回奔走;那几天,赵林一直感冒,他硬撑着干活;负责高压线跨接工作的梁开彪,晚上做计划、白天盯现场,每天只顾上吃一顿饭。深夜回到宿舍,解了冻的三个人小心翼翼地褪下手套、袜子,用生姜片擦拭青一块紫一块的冻疮,缓解钻心的痛痒……
风雪呼号中,他们陆续完成了升压站设备安装调试、风机吊装、送出线路施工及风机调试等重要工作,为项目成功并网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8月15日,太重格日乐乌日希勒风电场并网成功,24台2.0兆瓦和1台1.5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到49.5兆瓦,全面投产发电后每年可为当地提供1.3亿千瓦时电力清洁能源,每年可节约4千万吨标准煤。
从此,草原上的风多了热情呼应的伙伴。它一来,扇扇风叶就欢快地转动起来,拽着风儿的手,把风电机组“吱吱”的运转声送到很远很远……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一川草色青袅袅,绕屋水声如在家。
风电场项目部所在地,是一处草原式的院落,一圈木桩围拢。木桩外,草儿疯长,牛羊疯跑。牧民大老远就热情地打招呼,每天的日子就这样,万类霜天竞自由。
去年下大雪时,牧民斯日古楞家的牛羊圈盖上了1米多厚的积雪,房子的承重已经超过了极限。“救救我家的牛羊吧。”太重风电人是斯日古楞最信赖的朋友。去年夏天,他的马掉进深沟里,两天没人发现,巡线的太重职工发现了奄奄一息的马儿,立即把它救了上来,一路询问把马儿平安送回了斯日古楞家。这次暴雪压顶,他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太重职工。
“大叔别急,我们这就过去。”虽然工期吃紧,大家还是暂时放下手头的活,开着铲车、挥起铁锹,用最快的速度帮斯日古楞把房顶和周围的积雪清理干净。看着牛羊在圈里活蹦乱跳,斯日古楞一扫愁云:“你们就是草原上最美的萨日朗(蒙语,草原上的山丹花)。”
“风电给我们带来了好日子!”50岁的牧民图不其格其,怎么也想不到草原上刮了千百年的风,如今在他的家里变成了光、热和无尽的欢乐。项目部给他和周边牧民的家里布好了新线路、通上了风电,他们也能像城里人一样用电做饭、洗澡、上网聊天了。项目部的装载机、推土机在牧民眼里也是“神器”,除了帮助他们安全度过雪灾,平时依靠人力花几天才能清理完的牛羊粪,装载机三下两下就搞定了。更让牧民欢喜的是,项目部把水泵井也打好了,从此再不用开上蹦蹦车去拉水了。
“牧民朋友也把我们当亲人。逢年过节,杀牛宰羊邀请我们去做客,这家还没去完,下一家就催上了,热情得有点招架不住。”梁开彪笑着说。
离家4年,梁开彪的手机屏保没换过,一直是一家三口的全家福。照片里,妻子温婉娴静、儿子虎头虎脑,每每看到他们,梁开彪的眼睛总会泛起晶莹的光:“等不忙了,一定把他们接到草原来,让儿子看看爸爸架起来的大风车,让她尝尝我做的牛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