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四航局在盛大的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来自四航局研究院生态环保研究所的王婧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这位在实验室与施工现场穿梭了12年的女工程师,用显微镜下的严谨与钢钎下的坚韧,在岩石与泥土间谱写了一曲属于新时代劳动者的赞歌。
时光倒回至云桂高铁建设最焦灼的2015年盛秋。滇南红层地质段施工现场,工程车在裸露的红色岩层上艰难爬行,如同困在琥珀中的甲虫。由于传统路基填料极度匮乏,这条连接滇桂两省区的钢铁巨龙,险些折戟于地质条件复杂的“最后一公里”。危急时刻,王婧带着团队扎进云岭深处的临时板房,开启了一场与细角砾土的“地质对话”。
在临时搭建的实验室里,显微镜载物台上,每一粒细角砾土都成了待解的密码。“这些土料就像倔强的孩子,得先摸透它们的脾气。”王婧的比喻让年轻工程师们会心一笑。PH试剂在土样中晕开深浅不一的色块,渗透仪循环往复地模拟着滇南雨季的干湿交替。当第127组配比试验成功时,他们终于找到了让细角砾土“改邪归正”的秘方。这项工艺不仅让海量的废土变成优质路基,更有效降低每公里路基造价,工期大幅缩短。当钢铁巨龙在云贵高原腾空而起时,王婧却已转身奔向下一个战场,只留下实验室墙上那句“宁让汗水漂起船,不让工期拖一天”的誓言。
2015年,广州港南沙港区三期工程的淤泥深处,正酝酿着另一场科技突围。在承载大湾区首个全自动化码头的地基上,塑料排水板淤堵问题如同“拦路虎”。在现场采集样本时,王婧踩着及膝的黑色淤泥,潮水在其防护服上留下道道盐痕。模拟实验室里,透明亚克力管重现了海底淤泥的流动轨迹,压力表与流速仪的指针在监控屏上跳动。她带领团队在十余次模型实验中捕捉到了线索——当排水板在特定压力下弯曲成“面条状”时,真空预压效果会骤降40%。基于这个发现诞生的修正砂井固结理论,让30万平方米软基地基处理周期大幅缩短,并实现了对沉降量的严格控制。当自动化桥吊在加固后的地基上平稳运行时,王婧在观测日记中写道,“我们不仅加固了土地,更夯实了大湾区通向世界的信心。”
2020年,在引江济淮工程的江淮河畔,王婧团队正上演着“点泥成金”的魔法。面对1072万立方米高含水率疏浚土,他们没有选择简单的填海处理,而是为这些疏浚土找到新生之路。简易工棚里,200盆试验土样正在演绎生命奇迹。当皇竹草的嫩芽从淤泥中探出头时,整个团队沸腾了。这个发现验证了猜想——通过植物根系重塑土壤结构的技术路线可行。在随后18个月里,团队培育出适合不同改良阶段的植物矩阵,构建起自然沉淀—生态排水—植物固土三位一体方案。当6300亩荒滩变成金灿灿的麦田时,这项技术创造了3个奇迹:固化周期缩短80%,粮食产量达到良田标准,碳汇量提升3倍。
如今,以王婧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已成为四航局研究院的“科技孵化器”。在这里,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的头脑在思维碰撞中迸发火花,工作室诞生了9篇SCI论文、17项国家专利。当《我国工程废弃土亟待突破资源化利用困境》的内参被中央办公厅采纳时,王婧动情地说,“真正的创新,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踩泥土。我们这一代工程人的使命,就是让每寸土地都发挥最大价值。”
———— / END / ————来源丨中国交建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