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四航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国家战略,要一代接着一代干,
久久为功,建设美丽中国,
为保护好地球村作出我们中国人的贡献。”
在江苏盐城四航局承建的射阳县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率先践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理论
创新探索全球滨海湿地生态保护
以自然力量应对生态挑战
为全球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提供了全新范式
获评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
让我们一起看看四航人生态答卷
让自然做功,匠心打造全球典范
江苏盐城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
不可替代的生命驿站也是全球仅有的两块滨海湿地类型
世界自然遗产地之一但近年来随着海岸侵蚀
围垦养殖、生物入侵等因素影响
盐城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着
栖息地萎缩、生物多样性下降
和生态功能退化等严峻挑战
射阳县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随即应运而生
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
双洋港南至运粮河岸段
和港南垦区两个岸段生态修复
具体包括修复生态面积890公顷
退渔还湿305公顷整治修复岸线16.9千米等
在建设过程中,四航建设者创新“绿色防护+生态修复”模式
采取零混凝土浇筑工艺
构建离岸潜堤并配合抛石护坎
修复典型粉砂淤泥质海岸段
创造全球首例典范并结合退渔还湿,种植碱蓬
有效改善区域气候与生态环境
为“人海和谐”发展提供
生生不息的绿色动力智修生态屏障,千米岸线“锁”狂澜
作为国内首个粉质淤泥质海岸线修复重点项目
该项目的地质组成以粒径小于0.05毫米的粉砂淤泥为主
岸线年侵蚀速率达负0.6米
相当于海岸线每年后退60厘米
海岸治理难度极大为此,四航建设者充分结合每日4到6小时的潮汐施工时间
创新采用“石块+软体排+联锁块排”组合方案
通过铺设软体排作有效固定滩面基质
在软体排上科学堆填天然石块形成中层防护结构
再加设联锁块排增强整体结构抗冲刷能力
建设适应潮汐运动规律
并具备长期稳定性的离岸生态潜堤
同时,针对传统双层土工布软体排
抵御潮汐侵蚀效能较差的缺陷
项目团队开展技术升级
为软体排增设防老化聚丙烯编织布
加短纤聚酯无纺布组合
使软体排袋中泥沙保有率
从约60%提升至98%修建完成的离岸生态潜堤
能将波浪消能效率提升至30%
实现年淤积速率0.8米的海岸正向淤积
成为全球首例成功修复的粉砂淤泥质海岸段
解决了岸线侵蚀、湿地灭失问题
达到稳固岸线和恢复海洋生物多样性目的
为同类海岸生态修复提供了宝贵经验
地形重塑,退渔还湿“增”生机
为改良盐碱土壤,助力生态恢复
项目联合河海大学开展专项土壤检测
确定最适宜生长的苗种
采用“人工+无人机”协同播种技术
日均种植量达4.3万株在30天内种植出129万平方米的碱蓬
建设出盐沼植被生态缓冲带
恢复盐沼植被群落构建生态体系考虑到碱蓬不耐长期水淹特性
项目团队结合种植区地形及水文条件
挖掘长度7.4千米的潮沟
确保潮汐作用下种植区形成稳定水流环境
构建良性微生态系统经过生态修复后区域植被覆盖率由4%提升至58%以上
植物多样性明显改善螺类、贝类等生物量增长45%
突破性地为牡蛎等海洋生物营造生境
填补了区域生物链空白
底栖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
同时监测数据表明新增盐沼年碳汇量达49.21吨
结合原有盐沼94.38吨碳汇损失补偿
项目区年碳汇增量突破100吨
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持续提升
如今,项目区所在的盐城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
已成为文旅“顶流”四航建设者用“自然疗法”
书写出亮眼的“两山”生态答卷
向世界生动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发展新图景
———— / END / ————来源丨三公司作者丨尚彩丽编辑丨李银肖责编丨全宗杰一审一校丨郭志滨二审二校丨吕传龙三审三校丨肖明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