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公局三公司清晨的早高峰你是否为了拥堵的车流而烦恼?
午后的老城区你是否曾被正在整修的管道挡住去路?
梅雨时节你是否为雨污水混流汇入河流
产生的污染而惋惜?当地面空间不断被开发
用地紧张、管线隐患、交通拥堵
等“城市病”相继出现如何向地下借空间成了“治病良方”今天一起跟着三公司建设者
共同向下探寻那些看不见的“城市内核”
钻进地下2米、10米、38米的空间里
看他们如何用匠心与创新
在地下写就城市发展的“隐形繁华”
地下深度2-4米守护长江支流的“城市血脉”
“以前一下大雨,污水混着雨水流进朱衣河,在岸边长大的我,看着心疼,经过治理现在雨污水能实现分流,汇入河流的也都是清水,又和小时候一样清澈了。”奉节县当地居民张大爷望着朱衣河,兴奋地感慨着。
曾经奉节长江大保护项目雨污水管网工程施工现场
这一改变,正与公司承建的重庆奉节长江大保护项目息息相关。项目团队刚到达奉节时,就面临着“雨水黑臭”的棘手问题。“黑臭在水里,问题在岸上,核心在管网。必须从源头处理。”项目党支部书记何晓军在前期策划时就提出。
可项目团队要面对的是全县100多公里错综复杂且大部分为久未维护的污水管网,清理错综复杂的地下管网是项目初期的一大挑战。要想下手准,那就必须对地下情况进行全面掌握。为此,何晓军组织项目成员深入城区、乡镇,收集图纸资料,对照着图纸用探测仪,对每条管线进行精确定位与排查,根据管线情况“对症下药”。采用清淤机器人,降低管道密闭空间施工风险;利用错峰施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与噪音污染。如今,在我们脚下2至4米深处,奉节县65处排口得到整治,130个污染源被根治,新安装管道超万米,修复破损管网4.18公里。这些藏匿于
地下的“毛细血管”焕然一新,为长江支流朱衣河注入洁净与生机。
地下深度10米让城市"少挖路、多智能"
“等我们这项工程建好了,这附近管线整修不仅不用在马路上‘开膛破肚’了,而且更方便巡检,漏电、渗漏问题都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公司承建的三沙路综合管廊项目总工程师马富山和到现场观摩的人员介绍着。
三沙路综合管廊项目建设现场
如果说奉节的地下管网是城市的“毛细血管”,那么在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三沙路综合管廊项目则是藏在地下的“智慧中枢”。未来,在三公司建设者承建的这条地下平均10米深处的“生命线”里,电力、通信、给水等6类管线将整齐排列,并设置内部车行检修通道,有效减少路面反复开挖面积约6万平方米。
可这里是有着“黄海之滨”的青岛,地下施工就要面临着穿越富水区域,流沙、坍塌风险随时可能发生。为此,项目为在基坑周围设置围护桩,抵御流沙冲击,并用钢支撑将基坑横向撑开,将坍塌风险降到最低。同时,为更好地让管线有序合理“入户”,项目引入“5G+BIM”技术,搭建三维动态模型,不用到现场,就可以“身临其境”检查管线布局设计方案,让施工效率提升30%。
青岛王台道路提升项目地下综合管廊项目
济南崔寨南市政项目综合管廊工程
除此三沙路综合管廊之外,在齐鲁大地上,三公司先后承建青岛王台道路提升项目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济南崔寨南市政管廊、青岛
三沙路综合管廊项目,为建设智慧城市添砖加瓦。
地下深度38米打通城市 “立体脉络”
“除必须保障的安全质量外,文物的守护与文化的传承更是我们责任担当。”在公司承建的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项目重庆站实施精细化爆破施工时,项目负责人张书香反复提起。
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项目
当目光投向更深处,为了让城市交通更便捷,轨道交通是城市空间拓展的必然选择。位于地下38米的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北延工程重庆站,三公司建设者将在密集的楼宇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间的地下拉开爆破施工序幕。
如何在坚硬的岩层中实现“毫米级”振动控制?为解决这一难题,项目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中国爆破行业协会共同开展了为时2个月的爆破参数“验证战”,确保万无一失后,“精细爆破”技术正式在项目应用。“不打无准备之仗”是项目施工的理念,此次爆破施工,成功实现“微振动、零炮损、零投诉”的爆破管理目标,为重庆及公司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文物保护区施工积累了有效经验。
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项目
石家庄地铁4号线项目成都地铁30号线项目哈尔滨地铁项目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公司参与
建设了8个城市的15条地铁线 路。在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项目,项目创新采用的“连续折返皮带机”“盾构废水代谢系统”,在绿色环保的同时让施工效率大幅提升;在石家庄轨道交通4号线项目,面对地下管线复杂的难题,项目以“绣花功夫”精准施工,让地铁线路平稳延伸;在成都地铁30号线项目,项目用智慧与科技护航,圆满完成盾构施工任务,为西南地区首条采用车车通信的全自动无人驾驶地铁线路助力添彩;在哈尔滨地铁3号线项目,项目团队不畏严寒,向零下30℃的极寒发起挑战,顺利完成我国首条高纬度严寒环线地铁建设。
一直以来,三公司建设者不断深耕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也是中交集团轨道交通行业的领航三级子公司,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盾构施工到智能化系统的精准搭建,三公司建设者用实际行动为城市打造高效、便捷的地下交通动脉,
为城市交通发展赋能。
从2米到38米三公司始终深耕地下空间建设
不断提升城市“空间价值”
用技术创新破解城市病
用品质工程托举民生幸福
这些“看不见的工程”
正在重塑城市的“生命力”
站在城市更新的新起点
三公司将继续深耕地下空间领域
持续打造更智能的综合管廊
更绿色的地下综合开发
更韧性的防灾减灾系统
向地下要空间用工程品质要未来这,就是三公司对城市发展最深情的告白
来 源 | 融媒体中心、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