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90507177

【中交二航局】聚焦狮子洋(4)| 塔机长出了“智慧大脑”

2025-08-09 12:37:50浏览:65 来源:中交二航局   
核心摘要:聚焦狮子洋(4)| 塔机长出了“智慧大脑”
中交二航局 20254 #大国工程#  聚焦狮子洋 初夏五月,海风在珠江掀起一层又一层海浪,一遍遍冲刷着施工的狮子洋通道项目主塔。200多米高空的塔机驾驶室里,显示屏上不断跳动着风速、高度、角度及物品的重量、变幅等数据。司机惠军章稳稳握着操作杆,吊钩将一段重达229吨的钢壳节段轻松地吊起,吊至半空与下方的钢壳节段精准对接。 这台塔机额定起重力矩20000吨米,最大起升高度400米,能一次将500辆小轿车起吊至130层楼的高度。然而,最让人惊叹的,不是它的超级“臂力”,而是藏在驾驶室里的“智慧大脑”。 “塔机身上‘长着’178个监测点,搭载80余项智能化技术,能够快速计算出多因素对自身稳定性的影响,调整起重臂的角度,保证吊装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使得钢壳节段的安装误差控制在5毫米内。哪怕海风引起被起吊钢壳轻微晃动,系统也能及时调整吊装路径,实现钢壳节段‘搭积木’式精准安装。”项目设备部部长江晓龙说。 为满足跨海大桥建设需要,二航局曾研发了全球首台万吨米塔机,但吊装智能化程度不够,起升速度较慢,吊装效率较低。 “必须突破现有技术壁垒,研发一款世界领先的智能塔机!”在一次工作会上,二航局项目组形成了统一意见。2022年7月,一支由二航局、中联重科技术骨干组成的智能塔机研发团队正式成立。 “研发团队分为结构、液压、电气、控制等攻关小组,各小组之间像精密咬合的齿轮般高速运转。”二航局技术中心工程装备部主任肖浩说。 研发过程中,技术难题如荆棘般丛生,其中,移动平衡重技术的攻克,堪称一场惊心动魄的攻坚战。传统塔机的平衡重固定不变,在面对不同起重力矩时,犹如一位行动受限的巨人,难以灵活施展身手。研发团队深知,若能让平衡重随着起重力矩精准移动,塔机的吊装性能将实现质的飞跃。 研发团队的工程师们在电脑里一遍遍模拟,在绘图板上一张张设计图纸,对方案一版版修改完善。终于,在一次模拟测试中,大家发现通过在平衡臂上安装特制的轨道和驱动装置,利用高精度传感器实时监测起重力矩,再通过智能控制系统精准调控平衡重的移动,就能达到理想效果。这一创新成果,让塔机的吊装性能提升了60%以上,为其称霸塔机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挑战并未就此止步。如何让这个钢铁巨擘拥有一颗聪慧灵敏的“大脑”,实现精准吊装,成为摆在研发团队面前的又一道难题。多源信息融合ETI智控系统的研发应运而生。这一系统就像塔机的神经中枢,需要整合来自各个传感器的海量信息,并在毫秒间做出精准决策。 研发团队凭借多年的经验和深厚的技术功底,不断优化算法,尝试各种信息融合方式。在一次实地测试中,塔机在起吊重物时突然出现轻微晃动,团队成员们的心瞬间提到嗓子眼。通过大家认真排查问题,经过数小时的紧张分析,发现是某个传感器的数据传输出现延迟。他们立即对系统进行优化,重新调整传感器布局和数据传输线路。经过无数次的调试和改进,多源信息融合ETI智控系统终于大功告成。它集成了多项智能控制策略与核心技术,让塔机在复杂环境下也能实现“快”“准”操作。 研发团队还把北斗定位与BIM技术结合起来,将北斗定位数据接入数字孪生系统,实时捕捉每个钢壳节段的空间坐标,监测其空间姿态,使吊装实现“毫米级”偏差修正。 如今,这台搭载了“智慧大脑”的塔机不仅让工程进度提升30%,大大降低了安全风险,更像一颗破土而出的种子,衍生了近百项创新科研成果、发明专利及核心关键技术。在它的加持下,狮子洋通道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夕阳下,塔机的剪影在空中勾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仿佛在诉说中国建造的传奇故事。 2025来源:二公司 建筑公司 作者:朱晓图片:张珂编辑:魏腾飞行者无疆,百年二航微信抖音快手

吊车圈    吊车群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吊车出租网)
下一篇:

【三局建筑】工程人的节日|立秋,开启一场收获之旅!

上一篇:

【中交二航局】云南天麻高速公路岩脚隧道右幅贯通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