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90507177

【中交一公局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两优一先”事迹展播 | 电气化公司2023-2024年度优秀共产党员

2025-08-09 01:43:58浏览:125 来源:中交一公局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   
核心摘要:“两优一先”事迹展播 | 电气化公司2023-2024年度优秀共产党员
中交一公局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编者按 为表彰先进,树立榜样,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质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电气化公司党委对2023-2024年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支部进行表彰!他们以实干诠释忠诚,用行动彰显担当,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一线、强化基层党建中树立了标杆典范。让我们共同见证榜样的力量,向先进学习。 初心不改 建功海外海外中心生产运营经理、海外党支部书记 韩伟亮 2002年参加工作以来,韩伟亮长期奋斗在轨道交通和机电工程一线。以务实肯干、攻坚克难的工作作风,在国内外多个重点项目中勇挑重担、建功立业,彰显了新时代央企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一名有着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韩伟亮始终坚持将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担任哈尔滨区域党支部书记期间,他主动探索“党建+工程”融合路径,积极创建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把党旗插在项目工地,把党支部建成“战斗堡垒”。 在乌干达恩德培国际机场机电项目中,他主导优化电气系统布设方案,引入国内先进施工技术和管理理念,在当地市场树立了品牌形象,为公司“走出去”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3年韩伟亮同志受命统筹塞尔维亚玲珑轮胎兹雷尼亚宁工厂一期机电安装项目。该项目为塞尔维亚重要的中资工业投资项目,总占地约100公顷,机电系统复杂、体量庞大、施工条件艰苦。在施工高峰期,韩伟亮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以最短时间建立项目管理体系,细化施工计划、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动态进度控制,最终圆满完成了项目各项工作。 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他都带头冲锋在前,不计个人得失,总是以党员的担当,踏实做好每一项工作。二十余年耕耘不辍,他以坚定的理想信念、过硬的技术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在工程建设一线拼搏奉献的动人篇章。 扎根西北 书写雪域高原的奋斗故事   G1816电力迁改项目经理   金玉明 在G1816乌玛高速建设现场,总能看到一个步履匆匆的身影。3500米的高原工地上,稀薄的空气里始终回荡着他沙哑却有力的声音,皮肤黝黑,眼神坚定,指挥若定——他就是金玉明。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始终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攻坚一线书写着共产党员的初心。 2025年5月19日至22日,乌玛高速110千伏多碌一线电力迁改工程施工,作为玛曲县域主供线路,迁改期间,玛曲县域电网存在全停风险。“停电即停民生”“党员干部就得啃硬骨头!”金玉明积极配合供电局,推进其提出的“发电保供、迁改不停民生”方案落地。 为了让方案顺利实施,他全力协调各方,配合供电局沟通工作,最终协调推动兰州、天水、定西、武威、陇南、兰州新区6家单位共计7辆1000千瓦发电车前往玛曲县城进行应急保供发电,在全县用户无感知的情况下开展迁改任务。这三天里,金玉明始终坚守在现场,白天在迁改点督促进度,夜里去7台发电车驻点巡查。最终,迁改工程提前四小时完工,居民用电零中断。 金玉明说:“修高速是为了让日子更通畅,可不能让施工堵了民生路 ” 。如今,站在新立的电塔下,金玉明望着高原上亮起的灯火,笑纹里落满了阳光。他用缺氧不缺精神的担当,在海拔3500米处,写下了共产党员的赤诚答卷。 地下动脉的红色先锋 广州地铁项目经理   柴国彦 在广州地铁十二号线机电一工区施工现场,总能看到一个身影在设备间、管线旁驻足,他便是柴国彦。2025年6月,由他带领的团队成功实现4座车站机电设备调试率100%,完成四座车站移交工作,在电气化公司地铁建设史上写下共产党员的奋斗篇章。 攻坚克难的"立体指挥官"。 面对“6个月亿元”的艰巨目标,柴国彦首创“四维管控法”,在时间、空间、工序上采用新工艺。在产值攻坚的关键期,他发现材料进场滞后,作为项目经理,他带领项目党员对接15余家供应商建立"总价包干"与“供应链”双模式调配方案,既保证了每日材料的供应,又通过反复方案比选压降资金成本,在保证工期的同时实现了创效。最终,传统25天的安装周期被压缩至10天,单站节约工期35%。 多线协同的“进度掌控者”。 在地铁机电安装领域,单站施工通常需要8-10个月,四站齐发意味着要在相同时间内完成四倍工作量。柴国彦的破局之道是“标准化+智慧化”双轮驱动:在四站推行“以样板工程复刻模式”,实现了从设备定位到管线排布毫米级精度;对换乘站则组织技术团队开展多次方案优化,仅FAS系统调整接口设计10余处。 如今,广州地铁十二号线项目机电工程各项工作正稳步推进。柴国彦依然坚守在一线,用他的专业与热情,为地铁建设保驾护航。他就像一颗螺丝钉,牢牢钉在自己的岗位上,铸就非凡事业,让广州地铁的“脉络”更加畅通。 以创新为笔 以实干为墨 祁离高速项目经理   邢喜东 在南京纬三路隧道的设备机房里,在吕梁集中供热管道施工现场,总能看到邢喜东俯身钻研的身影。从一线技术人员到重大项目负责人,十六年来,他以科技创新为利器,在工程建设领域书写了“技术赋能管理、创新驱动发展”的精彩篇章。 “技术创新要扎根现场,解决真问题。”这是邢喜东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南京纬三路项目,他聚焦施工痛点精准攻关,用工艺优化破解难题,获局质量管理小组三等奖;主导超大型盾构机节能供电研究,为14.93米直径盾构机量身定制节能方案,斩获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的盾构机供电节能科研成果,更获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 面对新领域,他总能开拓新思路。南京扬子江隧道连接线作为公司首个隧道管养项目,他首创智慧管养模式,通过数字化监测与流程优化,降低养护风险的同时减少成本支出,多次获业主表彰,为同类项目树立标杆。南京喷淋项目中,他带领团队开展管道安装质量提升QC攻关,用多学科方法将初验合格率大幅提升,获评江苏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 在吕梁集中供热项目,面对工期压缩、工程量激增的考验,他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创新管理模式实现多专业高效协同,高质量完成施工任务;主导研发的“有压管道仪器仪表集中固定支架”专利,突破传统技术瓶颈,实现设备集中化管理与故障快速定位,既降低成本又提升效率,成功为企业开辟集中供热新业态市场。 从隧道工程到热力管网,从施工建设到智慧管养,邢喜东始终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他常说:“一个人的创新有限,而团队的创新无穷。”在他的带动下,一个个技术难题被攻克,一批青年技术骨干快速成长。 如今,这位工程建设领域的创新先锋,仍在用创新思维破解难题,用实干精神诠释担当,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创新答卷。 编  辑丨赵寅初 王瑛

吊车圈    吊车群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吊车出租网)
下一篇:

【三局建筑】工程人的节日|立秋,开启一场收获之旅!

上一篇:

【中交一公局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携手护航世运会!“蓝马甲”以志愿微光串联城市温度与运动热情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