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九桥在时代的浪潮中,总有一群身影以行动定义信仰,用坚守丈量初心。他们是扎根一线的实干者,是创新突破的探路者,是润物无声的奉献者——先进典型如同熠熠星火,既照亮了奋斗者的精神坐标,更凝聚着催人奋进的磅礴力量。
我们特推出“致敬榜样 先锋力量”专栏,通过讲述有温度、有厚度的先锋故事,让榜样精神可感可学,让奋进力量触手可及。希望各位通讯员深入挖掘故事,积极来稿。
今天,我们带大家走进
压力钢管安装QC小组团队
,看他们如何迎难而上、实现从“0”到“1”的突破
。 在2024年由中国铁道工程建设协会举办的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交流会上,压力钢管安装QC小组《新式压力钢管安装系统的研制》课题荣获工业制造优秀QC成果一等奖。荣誉的背后,是这支平均年龄仅29岁的年轻团队,历时2年多的创新攻坚、800多个日日夜夜的试验和思想碰撞,他们用执着与创新诠释出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锚定难点 迎难而上 “彩云之南,我心的方向,孔雀飞去,回忆悠长……”一曲《彩云之南》,让无数人对七彩云南心向往之。千里之脉,雄关漫道真如铁。如何在云岭之上引高原之水?这一切都要从云南省滇中引水工程说起。
作为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中的标志性工程,中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水资源配置工程,承接的首个引水工程——云南滇中引水一期工程建设意义非凡,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这项工程也是中国中铁重点打造的安全工程、优质工程、生态工程、民心工程、廉洁工程。
2021年,建设者集结于春城,
一幅描绘“筑水网千里之脉、引雪域高原之水、解云岭万物之渴、惠滇中千万之民”的蓝图在滇中大地上徐徐展开
。而彼时,压力钢管安装
对于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业务。
一期工程从金沙江取水至总干渠,途经丽江、大理、楚雄、昆明、玉溪,终点为红河州新坡背,输水线路全长约664公里,规模大、供点多、分布广、线路长,安装工况分为平直段、斜坡段、竖井段等10余种,复杂多变。
项目布置采用3排压力钢管并列的形式,管节内径最小的为1米、最大的达4.2米,作业现场斜坡与平面多次交互,最大斜面坡度达23.6°,且大量地段由于山谷地形限制无法布置运输通道和保障设备吊装站位,“怎样去解决引水工程这些核心特征所带来的安装方面的难题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团队负责人张延辉说道。
与此同时,管道工程作为新兴业务板块,也急需形成一套高效稳定的施工工艺,推动管道技术的发展。
在内外部双重压力下,为形成一套成熟的、适用性广的“复杂地形压力钢管安装工艺”,迅速成立压力钢管安装工艺团队,开启了“研究之旅”。
创新突破 精益求精“这不就是一次常规的设计任务嘛?”
“压力钢管的安装又不是国内首次,水利行业肯定有大量优秀案例供借鉴参考。”
“不过是‘旧酒装新瓶’罢了!”
………… 项目起步时,团队成员远远低估了此次任务的难度。在线上线下收集了大量的案例后,他们将出现频次最多的运输车下放的形式,作为压力钢管安装的最初方案。
在方案讨论会中,只见张延辉拿起方案文件,眉头紧锁,沉声道:“如果只是这种成果,真的能提高公司的业务竞争力吗?现场施工真的能更安全更高效吗?……”
在一声声振聋发聩的提问里,团队成员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们明白了,唯有不断创新突破、精益求精,才能对得起业主的信任,让企业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重整心态,化压力为动力,他们进一步对现有技术和安装需求进行拆解,分析比选大大小小方案十余次,从运输、安装、对位等多个安装环节进行设计。
在技术中心那栋红楼四层办公室里,一轮又一轮次的头脑“风暴”已成家常便饭。
最终, 他们确定以一台创新设备为核心的压力钢管安装思路,利用该设备可同时架设3排压力钢管,并将运输和安装模块进行拆分,以减少引水工程施工中由于地形过长导致的运输环节工时浪费
。协同攻坚 彰显担当思路有了,核心设备的设计成了最大的难点。
“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注定是艰苦的、困难的,同样也是充满挑战和激情的。”横亘在眼前的“大山”并没有让他们退缩,反而激起了他们征服的斗志。
小组成员通过基于龙门吊结构特点,
创新提出设备结构为“π”型结构设计
,利用结构自身刚度实现中部取管、外侧吊装。考虑到4.2米直径的压力钢管现场安装对位环节存在一定风险,小组成员
设计了一套液压电气组合驱动的对位装置
,并结合施工斜坡地形特点,采用铰接形式将该套机构下挂安装至设备主体结构上,辅助电气PLC设计,实现手柄远程操作压力钢管200毫米范围的精确对位安装。
一山放过一山拦。“为了提升工效,我们将运输和安装系统拆分,但也同时带来了新问题,两套系统若独立运行则需要设计两套牵引系统进行分别驱动。”张延辉说道,“这背离了我们的预期。”
如何将运输和安装功能巧妙结合,无疑又是一场攻坚战。一次试验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他们多次深入现场,根据现场地形特点分析完善方案。
最终,他们成功研究出可拆卸牵引模块
,使运输和安装系统既可独立运行,又可通过改模块进行结合,采用一套牵引设备便可实现两套系统的驱动需求。
在经过充分设计分析和验算后,团队将本套工艺命名为
“复杂地形下的多排压力钢管快速安装技术”
,并将该台创新设备命名为
“多功能π型架管起重机”
。荣誉背后 初心如磐 2022年,架管机设备制造正式启动,困难却接踵而至,“让我们没想到的是,疫情彻底放开后,感染人数增多,对项目进度造成很大冲击。”张延辉说。
危难当前,义不容辞。“我们年轻,耐抗耐‘造’,我们不上谁上。”团队多名成员主动报名参加了公司的防疫突击小队,并积极参与社区的防疫工作,白天投入紧张的工作任务,晚上则在社区担任防疫志愿者。
2022年5月,架管机制造完成并顺利通过厂里试验验收,团队成员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有所放松。
在发运至施工现场应用后,团队成员持续跟踪架管机使用状况,并编制一系列关键工序作业指导手册,将施工过程中的相应问题形成解决说明书。“非常实用,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宝藏资源。”现场施工的同事反馈道。
努力终将收获果实, 本套工艺设计使企业压力钢管安装设备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不仅助力滇中引水项目观音山段压力钢管安装顺利完工,实现压力钢管单管架设效率提升30%,创造一定经济效益,同时通过中国水利工程协会工法申报和鉴定,申报国家专利4项,相关成果荣获江西省职工“五小”活动成果二等奖。
他们并没有满足于此,仍然奋战在研究新工艺、新工法的道路上,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精彩的人生篇章……
———— END ————
审核:魏 芳校审:刘江迪编辑:张妹妹文字:陈阳光来源: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