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报时光澄洗见精神——简评《澄泥砚》冷 冰 笔、墨、纸、砚,统称“文房四宝”,是中国古代文人必备之物,传至今日,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品类,被爱好者们收藏、研究和使用。“四宝”中的砚,亦有历史公认的“四大”之说,即端砚、歙砚、洮砚和澄泥砚。端、歙、洮均以天然石材雕琢而成,唯澄泥砚以泥土陶炼而成。
电力书法家李俊林专事收藏和研究澄泥砚30多年,日前,他和李寒凝共同编著的《澄泥砚》一书作为《中华砚文化汇典·砚种卷》分册,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华砚文化汇典》是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主导,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砚文化工作委员会主编的重点文化工程,将《澄泥砚》一书列为其中的单册出版,可见其分量之重。该书从编写到出版历时7年,大16K四色精印精装塑封,全书共275页,48万字的论述并1300余幅插图,可称得上澄泥砚百科全书。
与以往的砚书研究不同,《澄泥砚》采用矩阵式的构架方式,全书用六章篇幅,纵横划分专项话题,从地理和砚型的横向到时间发展的纵向,尽可能多维度、立体地为读者阐述了澄泥砚的历史与现状。我国著名文物鉴定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张淑芬认为,《澄泥砚》“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当代澄泥砚研究的空白”。
横向方面,通过对黄河两岸、大江南北等诸多产地的梳理,将唐时的虢州澄泥砚、绛州黑砚、青州石末砚、江州流砂砚,到宋辽时的虢州澄泥砚名品三堂、翠微堂砚、泽州吕道人润金砚子,潞州、汾州、潍州、西京等各地各家一一呈现,各具特色,使读者对历朝历代澄泥砚产地的形成、发展过程一览无余。
纵向方面,作者带领读者从远古的新石器时代彩陶、先秦两汉时期的研磨器、魏晋南北朝时期崭露头角的圆形三足辟雍砚、壶门四足四直方砚,到唐宋皆贡的簸箕砚、抄手砚,再到以大明宁王为首的藩王参与制作的仿未央宫东阁瓦形砚,直至清乾隆皇帝主导督造的复古仿制,可领略诸多澄泥砚的样式;到清末民国时期,陕州人马寨澄泥砚走出国门参加万国博览会,达到了澄泥砚历史上的顶峰。
作为一部学术专著,作者既关注了研究对象的宏观发展脉络及演变,也见微知著,考证个案,通过查阅史料典籍、地方史志和田野调查,延展了澄泥砚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澄泥砚的名字本身就很有趣。笔者曾遇到他人询问,澄泥砚的“澄”字有“成”和“邓”两个读音,应该读哪一个?作者在书中给出了答案。“澄”字读“成”音时,一般做形容词,意思是使清明、清楚,引申为当事物含混不清时,需要澄清弄明白;读“邓”音时,做动词,使液体里的杂质沉下去。如澄浆泥,指过滤后除去了杂质的极细腻的泥,特指制细陶瓷等用的泥。澄泥砚正是选择适合的泥土,经过先陈腐、再过筛去除杂质,调和成泥水浆,再通过绢纱层层过滤,反复淘洗澄练,保留下极其细腻的泥坯作为制作砚料。这个让粗土变细腻、让泥浆变“清澈”的过程,就是“澄”(“邓”音)的过程,所以,澄泥砚就是“邓”泥砚。现在,人们一般称为澄(“成”音)泥砚,应该是“因澄泥而为砚”,作名词而用了。应该说,两种读音对澄泥砚来说,都可以。
通观全书论述,作者展现出的澄泥砚像它的名字一样随和而多变,因泥土这种普通又特殊的材质,通过匠人的创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即使对于普通欣赏者而言,同样能产生深刻的审美认知感受。
材质是艺术作品的语言媒介,其属性构成作品的存在方式和感性外观,不同品质材料制作成的同类艺术品,会在艺术风格、特性、水准上有很大的差异。澄泥砚因泥土特有的可塑性而区别于端、歙、洮三砚,它更富于多变,可凭借造型工艺取胜。正是这种可塑性,才更体现了人的艺术创造性,展现出中国文人的审美情趣。
书中展示的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十二峰陶砚”,便是生动的案例,此砚造型新颖,三面以简练的线条刻画出十二山峰,中峰下如龙首,可贮水滴入砚面;左右山峰下各塑人像,呈负山托举之势;内外两重山峰错落,与砚边相连,自然形成半圆形砚堂;底部三足,也刻成层岩叠立状。整座砚山峰壁立千仞,有层峦叠嶂之势,又有曲径通幽的细节,耐人寻味。可以想象,当它稳坐于书案,砚池闪着盈盈墨光如湖如海,山环水抱。人立于案前,仿佛山河已在眼前。当一支毛笔慢慢吸吮饱满,于纸上或书或画,人心笔意便营造出另一番新意境——这是典型的中国文化之境。另外还有龟陶砚、禽鸟砚等等,无不生动毕肖。澄泥砚的生动创造,充分体现了中国艺术中“游于艺”的文化特征。
我国先秦工艺设计典籍《考工记》中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只有具备了这四个条件,主客观因素达到完美的结合,艺术创作才能成功。优秀的澄泥砚都达到了这四个要求。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人对技能的熟练掌握,是产生自由感的基础。所谓‘游于艺’的‘游’,正是突出了这种掌握中的自由感。这种自由感与艺术创作和其他活动中的创造性感受是直接相关的,因为这种感受就其实质来说,即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审美自由感。”这也是我们从《澄泥砚》的论述和藏品展示中领略到的——技艺创造的自由和审美表达的自由。
在笔者看来,《澄泥砚》一书另外一个可贵之处在于,作者在梳理澄泥砚的地域风格及历史沿革时,没有止步于已有的历史资料,而是对澄泥砚的当代发展进行了田野调查,梳理记录下了当代各地所产的优质澄泥砚,如陕州人马寨王玉瑞澄泥砚、黄河金沙澄泥砚和山西徐氏澄泥砚等一批当代名家及作品。据笔者比对,书中记录的最晚时间为2020年,而澄泥砚的地域分布涉及山西、山东、河北、江西等多个省市地区,这说明作者的调研工作几乎做到了极致,这项工作的复杂程度和工作量可想而知。从初唐被正式命名,澄泥砚诞生到现今1400多年,《澄泥砚》的这些当代内容无疑是全新的,是对历史的及时补充和扎实传承。
一方小小的澄泥砚,从泥土和历史中淘洗出来,成为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视角与智慧,见证中国文化传承者的意志与言行,以物质见精神,这正是《澄泥砚》可读和可贵的价值所在。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玉石之峰》作者: 李泰运翰墨清风 滋养心志松 石 秋高气爽,翰墨流香。2025年11月2日上午,“翰墨清风·2025中国电力行业书法精品(巡)展”首站开幕式在位于故宫北侧、景山脚下的北京金石博物馆隆重举行。
“翰墨清风·2025中国电力行业书法精品(巡)展”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文学艺术协会指导,中国电力书法家协会、北京中科汇联科技公司联合主办,电力书协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委员会、北京金石博物馆共同承办。
中电联党委委员、秘书长郝英杰代表中电联、中国电力文协在开幕式上致辞。他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电力事业在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已领先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有力支撑了电动汽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电力行业是一个值得人们自豪、讴歌和书写的领域,本次展览中,书法家们以饱含深情的笔墨,书写了电力精神、电力行动,必将对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郝英杰还指出,“十五五”规划建议要求,发挥文化滋养心志、陶冶情操的作用,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书法作为中华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结晶,兼具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精神涵养功能,必将在各行业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希望广大电力书法家守正创新,创造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本次展览秉持“以书养学、以书养心、以书养正、以书养生”的“四书”理念,致力于推进“书风、学风、文风、作风”建设及“新风”培育。通过书法艺术,呈现了电力行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传播新时代“十六字”电力精神,促进电力行业文化繁荣和电力事业健康发展。参展作品涵盖篆、隶、楷、行、草等多种书体,在一笔一画间,传递着电力人对职业的热爱、尊崇与执着;在一字一句中,诠释着电力行业全体从业者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据悉,“翰墨清风·2025中国电力行业书法精品(巡)展”首站设于北京金石博物馆,展期持续到11月7日,后续将在多个地方巡回展出。
栏目投稿邮箱2686253084@qq.com投稿作品形式包括散文、诗歌、书画、摄影、报告文学、杂文、特写、
短篇小说等请在投稿时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真实姓名、电话及工作单位)
投稿作品将择优刊发《》编辑部策划:许可心 韩雨熹 刘卓
编辑:韩雨熹校对:韩懿
客服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