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上航清晨的甬江,薄雾刚刚散去,几架无人机已升空巡航,高清相机沿预定航线捕捉岸线细节。江面上,两艘小型无人船平稳穿行,使用多波束声呐扫测水下地形。宁波上航测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波上航测绘公司”)员工正在岸边遥控调整航行路线,“隔空”勘察水域详情,收集数据。谁能想到,眼前“海空一体”的水下测量技术竟经历过几代迭代升级。
时光回溯至1984年,甬江航道疏浚工程正式启动,宁波上航测绘公司承担甬江水下地形测量任务。早期传统测量主要依靠六分仪、经纬仪、三杆分度仪与测深仪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定位与测量。“那时候,我们连一台像样的测深仪都没有。”退休老职工陈正荣回忆,“十几个测量员站在摇摇晃晃的小船上,用铅锤绑着绳子一次次抛入水中,靠手感估算水深。误差大不说,遇上风浪,数据根本没法用。”
转机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宁波上航测绘公司引进微波定位仪,首次投入到110千米的奉化江、余姚江水下地形测量中,产生了突破性的效率和效益,并首次实现施工船舶的精准定位。“就像突然有了指南针,再不用靠经验猜位置了。”陈正荣说。
进入21世纪,全球定位系统彻底改变了行业格局。2019年,一场技术攻坚战在镇海港区打响。港口扩建需要高精度水下地形数据,但传统测量方法效率太低。团队大胆尝试“无人机+无人船+多波束”协同作业——无人机航拍岸线,无人船扫描海底,数据实时回传至指挥中心,自动生成三维模型。最终将测绘精度从“米级”提升至“厘米级”,获得了多项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
在浙江台州软基处理现场,宁波上航测绘公司面对潮汐变化等因素影响,自主研发潮间带测量技术,采用全自动无人船测量浅水区域,配合无人机搭载光学镜头和激光雷达测量低潮潮间带地形,真正实现了无接触式高效作业,并获得“一种大面积泥面标高测量”的发明专利。
2022年,在浙江绍兴上虞区重要水域水下地形测量项目中,测量团队首次采用全流程远程操纵无人船自动航行作业。相比传统有人船测量的测线“上线”难题,无人船测线“上线”率可以达到100%,且无人船船体小,调头方便,采用编队作业推进,作业效率大幅提高。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宁波上航测绘公司一举攻克了水上水下一体化测量中的技术难点,成功完成水上水下一体化模型建库目标。
从依赖人力的“人海战术”到依托智能设备的“无人测绘”,不仅是工具的迭代,更镌刻着一代代测绘人的奋斗足迹。如今,宁波上航测绘公司已构建起“远距离实时监测+毫米级三维建模”的智慧化体系,在浙江、山东、福建、海南等多个测绘项目,乃至阿根廷、乌拉圭、柬埔寨等海外工程中广泛应用。
来 源:中交水利公司内 容:王宝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