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航局二公司清晨六点,天刚蒙蒙亮。工地收料地磅旁,“浮坞101”船长匡启升紧盯驶来的运料车,指甲缝里还嵌着检查石料残留的沙土。不远处的抛石作业区,“砂桩1号”二副曲浩、刘杰正配合检测水深,手里的水砣滴着海水……
这是中国石油青岛海建基地项目二期工程建设中的一幕。项目伊始,团队便面临两大难题:填海作业每日需接收大量石料,专用设备对粒径有严格要求;抛石作业必须在供料船仅有的36小时窗口期内,完成3000余立方米石料抛填。任务紧迫,短时间内难以调集专业、稳健的收料、抛石班组,项目团队一时犯了难。
“外包工人流动性大、培训周期长,还不熟悉咱们的管理体系,工期紧张,只能靠自己人!”前期策划会上,项目负责人迟源功的话掷地有声。“不如让有潜力的船员‘跨界’兼职施工员!”党支部书记王洪德提议,“咱们的船员懂设备、守规章,既能解决现场缺人问题,还能减少沟通培训成本,顺便可以提升队伍综合能力。”“对呀,谁说我们只会海上作业?到了地面照样是一把好手!”匡启升主动请缨。很快,各船舶抽调的精兵集结到位,经验丰富的船长、大副,懂设备的轮机长,熟悉物料管理的船员,共同组成“船员收料班”和“船员抛石班”。
可拿起施工规范手册的那一刻,在海上驾轻就熟的船员们却犯了难。“粒径偏差、含泥量、分层抛填厚度都要符合要求”……规范上的硬指标像紧箍咒,让习惯了与风浪博弈的他们手足无措。“这跟在船上看海图可不一样,差一厘米都不行啊。”“浮坞101”轮机长郭建文摩挲着规范上的表格,眉头拧成了结。
为啃下这块“硬骨头”,项目团队开设了“总工讲堂”。会议室挤得满满当当,船员们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红圈批注,遇到不懂的地方立刻举手追问,生怕漏过一个细节。船员们把海上的协作劲儿带到了陆上:收料班拿不准石料含泥量检测,立刻打电话找抛石班的老船员请教;抛石班测水深遇到复杂海况,收料班也会立刻过去帮忙稳住测量船。短短一周时间,这群施工“门外汉”就逐渐摸清了门道,成了能独当一面的“准专家”。
检验学习成果的时刻来临。施工进入收料高峰期,一天要核验160多辆运料车,抛石班还要赶窗口期,原有排班被彻底打破——船员们全员上阵,忙完石料核验,转身就去疏通运料车交通,抛石间隙还兼顾船舶维修保养。当班组有人需调回船舶,其他船员也能迅速补位,无缝衔接。“‘兼职’是枚军功章,咱们的船员既能守住施工关,又能护好船!”工程部长张光飞感慨。
在“船员兼职班”的协同配合下,项目四座方块顺利完成安装。夕阳西下,最后一辆运料车完成核验,船员们收拾好工具,踏着余晖往“浮坞101”走去——过几天,他们就要随船出运沉箱,新的海上征程已在前方等候。
素 材 | 《筑港报》、船舶分公司
供 稿 | 郭 磊
编 辑 | 邵高明校 对 | 张 恒
审 核 | 刘 畅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客服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