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上航华南公司练兵访谈第1期特邀访谈对象:猛龙过江队嘉宾问答 Q:备赛时大家既要完成日常工作,又要啃知识点,有没有哪件事让团队差点想“松劲”?最后是怎么拧成一股劲坚持下来的?
李 康 海口海堤项目 施工员
备赛那段时间,团队每个人都像被拉到极限的弦。白天要完成自己日常的工作与紧急任务,晚上要挤出时间啃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点。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大家都开始”泄劲“了。
但是,当我们看到团队里的核心技术骨干熊部长,白天不仅要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兼顾着一建考试的学习,他也会抽空备赛,我们私下开玩笑问他干嘛让自己这么”劳累“的时候,他都会笑笑对我们说:“你们也趁自己现在都还年轻,多学习些知识点,学到的也都是自己的,真心投入进去之后,你们只会感觉到收获知识的这种充实感。”一句话就给我们“打满了气”。
熊部长他的这股“劲”深深的影响到了我们,我们是一个团队,我们要一起攻克难题一起实现目标,自那以后只要熊部长有时间他都会组织我们团队成员一起在会议室学习,当我们遇到生涩的问题时,他也会耐心的一一对我们进行讲解。
这次 “二季度知识竞赛” 的夺冠经历,不仅让我们提升了专业知识水平,更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将成为我们团队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激励着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发扬拼搏精神,团结一心,勇攀高峰,创造更多的辉煌。
Q:比赛中很多环节需要团队快速配合,你们备赛时是怎么分工的?这种分工对夺冠帮了多大忙?
熊 铁 海口海堤项目 工程部部长
我们从备赛初期就明确:“快速配合”“每个人知道自己的‘责任区’,且练熟和队友的‘衔接点’”,所以我们的分工围绕 “目标拆解 + 人岗匹配” 展开,最后也正是这套分工,成了我们夺冠的 “关键支撑”。
我们每个人并不是最优秀的,也不是专业能力最强的那位,而是分工让我们 “拧成了一股绳”,把 “个体优势” 变成了 “团队胜势。这也是我们团队能在此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Q: 这次竞赛考了不少与施工现场息息相关的知识,现在回到工作中,有没有哪条知识已经帮你们解决了实际问题?能举个小例子吗?
熊 铁 海口海堤项目 工程部部长
影响最深刻的是对于路基压实机械的选择,此段时间我们项目正在进行路基填筑,控制路基填筑质量压实度是其中关键因素之一,对于不同的土质应对应选择不同的机械保证其压实度,通过此次立功竞赛,能够在项目上正确选择匹配的压实机具。
Q: 在这次竞赛中,你们肯定也收获了很多,你们最想分享一个“低成本高效备赛”的技巧是什么?比如记知识点的小窍门、模拟训练的好办法等等。
徐浪涛 珠海斗门智造项目 施工员
说到“低成本高效备赛”,我们感触最深的一点是:把“错题本”变成“预测本”。
我们并没有投入太多工作和休息时间,而是把核心精力放在了与工程实际相关的、常见的、平时练习中做错的、以及那些“蒙对的”题目上。
具体做法是:我们团队四人,每遇到一个没有接触过的内容,不会仅仅满足于浅浅了解。我们会一起“深挖”——这个知识点在工程规范里具体是怎么描述的?它背后关联着哪些内容?在实际施工或设计中,可能因为忽略这个点引发什么具体问题?
然后,我们会扮演“出题人”的角色,基于这个核心知识点,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改编、衍生出1-2道新的潜在题目。比如,把选择题的选项改一改,或者把计算题的某个条件变一变。
这个过程看似多花了时间,但效果极佳。首先,通过“教”和“出题”的方式,我们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完全不同了。其次,在竞赛中,我们真的遇到了好几道题,其考察内核和我们自己“预测”过的题目非常相似,作答时自然就胸有成竹。
所以,我们最想分享的技巧就是:最高效的备赛,不是被动吸收新的知识,而是主动地“解剖”学习的内容,并尝试去“预测”考题。 这几乎零成本,只需要一支笔、一个本子和深入的思考,但回报率非常高”
Q: 夺冠后团队有没有新目标?比如把竞赛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同事,或者在工作中打造“标杆案例”,未来想怎么让“冠军实力”持续发挥价值?
李冲 防城港护岸项目 施工员
感谢公司搭建的竞赛平台,夺冠后我们也是仔细复盘,核心就是把竞赛里的收获,揉进平时工作的常规节奏里,争取创优争先,重点抓三个能落地的实际动作:
第一是让知识跟着工作问题走,不搞单独的 “知识分享会”,而是在日常的技术交底、现场巡检时,遇到啥问题就用竞赛学的规范、方法来解 —— 比如现场发现某个环节操作不统一,就当场拆解规范里学的标准流程;同事问某个数据怎么判断,就结合标准里的判定逻辑讲透,这样不用额外占用大量时间,知识也能直接对接工作里的真实需求。
第二是把标杆做成可参照的 “工作标准”,不刻意选特殊工段,而是针对项目接下来要推进的关键环节,把以往优秀案例里验证过的技术要点,转化成 “一步一查” 的操作细则 —— 比如某个环节需要控制的参数,明确 “谁来查、查什么、偏差多少要调整”,等这个环节做完,把这套细则整理出来,其他团队后续遇到类似环节,能直接对照用,不用再重新摸索。
第三是用日常传帮带经验,不搞专门的 “带教计划”,而是在平时分工里,让参与的队员跟其他同事搭组干活 —— 比如一起核对技术方案时,同步讲平时学到的方案优化思路;一起处理现场问题时,顺手教怎么用规范判断问题根源。另外,每个月抽一次常规的工作复盘会,重点聊 “现有方法用在工作里有没有用、哪里需要调整”,不追求立竿见影,只求让这些能力慢慢融入团队的日常工作习惯,真能帮大家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来源:“知南”新媒体工作室
编辑:陈前豪
客服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