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二公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涌浪之上建大桥 吊船湾嵌于浙江玉环海岸,“喇叭”形海口直联东海,西沙门大桥恰似一条玉带,横亘其上,将海湾与海天串联。
二公局承建的西沙门大桥是浙江台州“一号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1.7公里。大桥所在的吊船湾潮汐与大海同频,海湾内地形波折,大风频繁,涌浪常年汹涌,平均潮差5米,最大可达7米。全桥54座墩身中有50座扎根海湾,每个墩身需要4至13根深125米的桩基支撑,而桩基施工需先搭设水上施工平台,恶劣的自然条件,给施工带来严峻挑战。
2023年5月,桩基施工正式启动。项目团队最初计划用浮吊沉设钢护筒,再以钢护筒为辅助受力基础搭设施工平台。但多变的风力、剧烈的潮差与汹涌的涌浪相互叠加,让浮吊失去了稳定性。“小型浮吊在涌浪里就像醉酒了一样,几十米长的钢护筒吊在空中摇摇晃晃,团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勉强将其放进定位导向架。”项目经理刘勇无奈地说。
为打破僵局,项目团队迅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方案。“调用大型浮吊,成本太高,明显大材小用。”“海上浪涌大,那就搭个施工平台让吊装在平台上进行。”经过反复讨论与计算,最终确定“工序反转”的方案,放弃“先沉护筒再搭平台”的思路,改为以钢管桩为支架、贝雷为主梁,先在墩身位置搭建稳固施工平台,再从平台上用履带吊配合液压振桩锤沉设钢护筒。测算显示,平台承载力完全满足履带吊作业需求。方案获批后,历时270天,222根水中桩基全部完成,经检测均为Ⅰ类桩。
2024年3月,施工进入钢结构吊装阶段。西沙门大桥主桥采用梁拱组合结构,钢主梁与钢拱肋总重达1.2万吨,基于此,项目团队决定采用大块段吊装方案。各种零部件在钢结构厂预制拼接成大块段后,海运至施工现场,再用大型浮吊吊装。此次需吊装的30个钢节段形状各异,最大重量超690吨,对精度与稳定性要求严苛,而剧烈的潮汐变化又给精度控制添了难题。
为破解困境,项目团队多路并进:查阅当地水文资料,在施工现场开展24小时观测记录,同时向水文专家与当地老渔民请教潮汐规律。经过十余天的持续观察和综合研判,团队终于摸清了海湾潮汐的“脾气”。“我们发现潮汐每天两涨两落,呈现波动变化,涨潮到4米以上后水面趋于平稳,到回落时波动加剧,中间持续大约6个小时。这段时间水面平稳且水深满足吃水需要。”项目总工程师任璐欣兴奋地说道。
6个小时内需完成船舶定位和吊具安装、起吊、安放等多个环节作业,可谓“分秒必争”。项目团队提前扫描施工区海床排除海底废锚等潜在障碍物,组织运输船和浮吊多次试定位熟悉路线,使用BIM技术模拟吊装并开展沙盘演练梳理风险因素。为实现精度控制,团队与监控单位密切配合,为每一个钢节段都设置了单独的监控指令,并在钢拱肋安装位置两侧加装了导向支架,下方还布设了4个3向千斤顶,根据指令要求从纵向、横向和竖向对钢节段进行微调,精度可达毫米级。历时91天,大桥的30个钢节段均实现一次精准就位,较原计划提前6天完成吊装任务。
2025年3月,西沙门大桥全桥贯通。大桥飞跨过海,联通两岸,汹涌的海浪不再是阻隔两地的天堑,反而让大桥更显壮观,潮水阵阵拍打,仿佛吟唱着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来源:《交通建设报》
作者 | 蔡青华 编辑 | 冉周权
客服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