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二公局四公司柴达木盆地,中国海拔最高的巨型盆地,亿万年的西风裹挟着岁月的呢喃,雕琢出垄岗绵长、墙状陡峭、塔状巍峨的雅丹奇观,也将苍茫刻进戈壁底色。在这片荒无人烟的秘境深处,中交二公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小老项目的“中交蓝”,正以坚守与热忱,在荒凉与希望的碰撞中,为往来者撑起一片温暖晴空。
深夜救援:四驱车上的“生命之光”
八月的柴达木,因雅丹地貌的盛名迎来八方游客,而盆地深处的沙丘看似坚硬,实则暗藏陷车危机。
一个月高星稀的夜晚,项目员工常百成拖着一身疲惫乘车返回项目部,途中一抹微弱光亮让他心头一紧:荒无人烟的沙漠深夜,怎会有灯光?想起水上雅丹景区游人如织的盛况,他立刻折返回去,果然发现三位外地女游客的车辆深陷沙地。
手机无信号、救援无门路,游客早已陷入绝望。常百成来不及多歇,立刻喊来同行的司机小郭、小朱,从车上取出拖车绳、千斤顶等救援工具。两人合力俯身沙中,一拉一推、一撬一垫,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浸湿了衣衫,也浸润了脚下的黄沙。一番忙碌后,陷沙的车辆终于缓缓驶出困境。
“你们怎么会随身带这么全的救援工具?”三位女游客哽咽着道谢,满是疑惑。原来项目筹建之初,便深知此地地理特性——车辆稍不留意便会深陷沙地,因此所有配备车辆均为四驱车,且随车携带全套道路救援设备。面对金钱酬谢,他们婉拒;面对食物馈赠,他们推却——直到手电光扫过他们身上的“中交蓝”,瞬间让这份援手有了答案——这不是偶然的善意,而是央企人刻在骨子里的责任与担当。
便民服务:盐滩旁的“暖心驿站”
柴达木腹地的吉乃尔湖,因“蒂芙尼蓝”湖水与白色盐滩交织,成了“中国版马尔代夫”。
每年八九月份,来自全国各地的自驾游车辆络绎不绝,沿着公路涌向这片“蓝色仙境”。可这片美景背后,却是“百里无人烟”的荒凉——没有商铺,没有驿站,一杯热水、一间可用的洗手间,都成了游客最迫切的需求。
小老项目得知后,立刻在湖边设起便民服务点。没有精致的装修,没有齐全的设施,只有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泡面、一壶壶滚烫的开水,却精准戳中了游客的需求。当风尘仆仆的旅人捧着热面暖透双手,当疲惫的司机用上干净的洗手间,卸下一路的窘迫——这份微不足道的关怀,恰似戈壁中的一缕暖阳,让旅途的疲惫消散在盐湖的微风里。
交通疏导:烈日下的“流动路标”
施工路段限制了道路宽度,双向车道成了往来车辆的“瓶颈”。快节奏的奔波中,追尾、剐蹭时有发生,让本就拥挤的道路瞬间堵成“长龙”,喇叭声此起彼伏,在空旷的戈壁中格外刺耳。这时候,总能看到小老项目员工的身影——他们不是交警,却穿着醒目的反光背心,顶着炎炎烈日、漫天风沙穿梭在车流中。正午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地表温度直逼40℃,没有一丝微风,汗水顺着额头往下淌,很快浸透了衣衫,紧紧贴在背上,析出一圈圈白色的盐渍。嗓门喊到沙哑,手臂挥到似灌铅,终于摸索出“一侧交替通行”的疏导妙招,让堵塞的道路重新流动起来。
过往司机摇下车窗,疑惑地问:“这荒郊野外的,怎么突然冒出‘交警’了?”他们总会挺直腰板,抹一把脸上的汗水,自豪地亮出工牌:“我们是中交二公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小老项目的员工!”
从深夜沙地里的救援灯光,到吉乃尔湖边的热面蒸汽,再到烈日下车流中穿梭的“中交蓝”,小老项目的员工们,以“央企人”的坚守,把担当刻进柴达木的风沙里。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一次次“刚好出现”的援手、一个个“急人所急”的举动,让荒凉戈壁有了温度,让过往旅人有了依靠。这抹“中交蓝”,早已不是简单的工装颜色,而是柴达木深处最亮眼的“希望色”——它映着雅丹的嶙峋,衬着盐湖的碧蓝,更暖着每一颗途经此地的人心,在亿万年的戈壁秘境中,续写着属于央企的温暖故事。
供稿|王连福 编辑|陈兆宇 审核|范国兴
客服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