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一局10月的陕北榆林,秋意已去,风中已带着料峭寒意。然而,在亚洲最大吨位转体斜拉桥——榆林市科创新城科创五路上跨包西铁路立交工程的施工现场,却是一派火热的建设景象。130余名建设者与5台大型机械设备紧密配合,全力推进大桥主梁钢筋绑扎、索导管安装与主塔模板安装等关键工序,向着既定目标奋力冲刺。
高效推进:从进场到节点突破
榆林市科创五路上跨包西铁路立交工程是榆林市中心城区市域交通规划“三横两纵”快速路网中的一“横”,承建了其核心工程——涉铁段主桥及引桥,总长度419.5米,转体段长(88.7+116)米,转体重量约58000吨,是目前亚洲最大吨位的转体斜拉桥。
项目自2024年11月高效进场以来,便展现出强劲的推进势头:去年年底顺利完成主墩桩基施工;今年3月中旬快速复工,全面开启大干模式,大力推进主桥承台及引桥施工;5月,项目迎来建设高峰,承台、桩基、支架三支队伍160余人同步作业,施工现场“多点开花、齐头并进”,相继完成了球铰安装、引桥首联连续梁浇筑等关键节点;6月中旬,主桥下部结构施工圆满完成;8月,成功完成下塔柱及中横梁施工;9月初,引桥第五联连续梁浇筑顺利告捷……
“现在我们全体建设者都憋着一股劲,要在11月中旬冬休前,把主桥主梁施工这个目标拿下来!”项目负责人程晓刚坚定地说。
建设征程并非一帆风顺。今年3月以来,榆林地区接连遭遇多场沙尘暴和暴雨侵袭。“面对恶劣天气,我们从不打无准备之仗。”安全总监杜富强表示,“早在开工初期,就制定了详尽的恶劣天气应急预案,还组织了安全演练,提前给所有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做了安全教育和措施交底。天气不好时,领导班子带班值守;天气好转后,第一时间组织全面安全排查,隐患不消除绝不开工。”
项目桥址区属风沙地貌,支架地基处理是另一大关键。“我们前期调研了榆林地区类似项目的地基处理方式,结合技术资料反复论证,最终选定了水坠+碾压法。”项目总工程师廖训勇介绍道,“为了确保方案可行,我们先在主桥主跨侧2号节段支架基础区域做了试验段,等地基承载力检测达标后,总结出成熟的施工工艺,才全面展开大面积处理。现在第二、三、五联支架地基处理都完成了,检测结果全部符合设计要求,这让我们后续施工更有底气了。”
技术攻坚:破解结构与混凝土防裂难题
在大桥7号主墩建设中,中横梁采用满堂支架现浇施工,但下塔柱呈外倾结构,导致下塔柱范围支架底部需坐落于斜面之上,无法与混凝土表面形成有效支撑。
“当时这个问题难住了不少人,我们跟公司技术团队、施工队伍多次进行研讨,最后决定采用预埋爬锥+型钢支撑作为斜面支架基础。”工程部长邢僚回忆道,“方案实施后效果特别好,顺利完成了中横梁混凝土浇筑,算是啃下了一块硬骨头。”
此外,大桥上、下承台及墩梁固结部位均为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浇筑时易产生大量水化热,再加上陕北地区昼夜温差大,混凝土防裂控制尤为关键。“我们从原材料严格把关,水泥、细集料、粗集料的技术指标都卡得很严。还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混凝土浇筑模型,反复优化温度控制方案。”实验室主任张磊磊补充道,“施工过程中,我们合理布设冷却管温控系统,用温度云记录仪实时上传混凝土内部温度数据,根据数据动态调节循环水温度,最终顺利完成了承台及下塔柱浇筑。”
安全智慧双保障:筑牢建设防护网
在抢抓进度的同时,项目部始终将安全生产置于首位。“我们通过日常排查、夜间巡查、领导带班等多种方式,把各级安全责任压实到每一个人。”安质部长王朋朋说,“塔柱爬模和连续梁作业风险高,我们严格按照穿透式管理要求,由带班领导牵头,工程、安质、物机等部门一起对关键工序进行联合验收,合格了才能进入下道工序。尤其是爬模爬升的时候,必须有人全程旁站监督,坚决防范高处坠落和起重伤害事故。”
为了提升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保障水平,项目部统一配发了安全可靠的五点式双钩安全带。“我们还严格执行‘两单两卡’、班前安全讲话和网格化管理制度,就是要让安全责任细化到人,管理措施精准落地,给施工现场织一张密不透风的安全防护网。”王朋朋补充道。
不仅如此,项目还积极拥抱数字化变革,大力推动智慧工地建设。“我们依托智慧中心平台,对塔吊等大型设备实施联动管控,能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一旦发现问题,我们能立即采取干预和纠偏措施。”邢僚表示,“这套智慧化管理系统,在项目大干快上的时候,为安全和质量双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秋意虽寒,建设热情不减。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这座亚洲最大吨位转体斜拉桥的宏伟身姿正日渐清晰。“作为参加工作的第一个项目,看着大桥一点点成型,我的心里特别有成就感。”青年技术员欧嘉祥笑着说。
来源 / 八公司通讯员 / 孟玥编辑 / 杨智友
客服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