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四局四公司危难时刻显担当,英勇无畏见本色
深秋的风带着几分凉意,却吹不散人心底的温暖。10 月 22 日,一位年轻人在家人的陪伴下,手中紧紧攥着一封沉甸甸的感谢信和一面锦旗,执意要亲手交给公司领导。信纸虽薄,却承载着一个家庭的重生之念;字迹虽朴,却道尽了无尽的感激之情。随着这封信的展开,一段发生在十天前的生死救援故事,也缓缓浮现在众人眼前。
时间回溯到 10 月 11 日的夜晚,晚饭后的沈逸文正陪着妻子在环城公园悠闲散步。月色朦胧,河水静静流淌,原本是一幅岁月静好的画面。可就在两人准备转身回家时,不远处的河面突然传来 “扑通” 一声闷响,紧接着便是隐约的挣扎声。沈逸文心中一紧,急忙拉着妻子快步奔向岸边,只见黑暗中一个人影在水中剧烈晃动,大半个身子已经被河水吞没,只有头部在水面上若隐若现,情况危急万分!
此刻的沈逸文深知,自己和妻子都不擅长游泳,贸然下水不仅救不了人,反而可能让两人都陷入危险。千钧一发之际,他急中生智,目光迅速扫过岸边,发现不远处有一根闲置的长棍。他立刻冲过去拿起长棍,一只脚稳稳踩在坚实的河岸上,另一只脚小心翼翼地跨到河中的石块上,身体尽量前倾,将长棍缓缓伸向水中的落水者。妻子则在身后紧紧拉住他的手臂,用尽全身力气稳住他的身体,两人形成了一道生死相依的人墙,为水中的青年搭建起生命的桥梁。
落水的徐姓青年体型魁梧,加上落水后意识逐渐模糊,每一次拉扯都显得格外吃力。沈逸文咬紧牙关,手臂因用力而青筋暴起,妻子在身后屏住呼吸,紧紧攥着他的胳膊不敢有丝毫松懈。在两人的默契配合与不懈努力下,落水青年终于被一点点拉向岸边,最终成功获救上岸。上岸后的青年浑身湿透,在深秋的夜风中瑟瑟发抖。沈逸文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脱下自己身上的外套,细心地为青年裹好,又将他搀扶到远离河岸的长椅上休息。随后,他耐心地解锁青年的手机,多方联系终于找到了他的家人。在等待家人赶来的间隙,沈逸文轻声安抚着情绪低落的青年,也渐渐了解到他背后令人心酸的遭遇:青年的父亲早些年正是在同一地点不幸轻生,母亲随后也撒手人寰,当晚他因思念双亲,饮酒后情绪失控不慎落水。看着青年手中紧紧攥着的母亲照片,听着他口中喃喃的思念之语,沈逸文没有过多言语,只是默默坐在一旁陪伴着他,用无声的温暖驱散他心中的绝望,直到他的家人匆匆赶来。
事后,徐家人得知沈逸文的身份后,多次提出要赠送锦旗表达谢意,却都被沈逸文婉言谢绝了。在沈逸文看来,换成任何人,在那种情况下都会伸出援手的,这不算什么。可徐家人始终铭记这份救命之恩,通过沈逸文朋友圈的蛛丝马迹,辗转找到了他的工作单位,于是便有了开头送感谢信的一幕。
一封感谢信,一段救援路,沈逸文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在危急时刻点亮了他人的生命之光,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员工的责任与担当。这份温暖与善良,如同深秋里的一束暖阳,不仅温暖了一个家庭,更照亮了整个社会。
躬身一线奠基石,精算细研展风采
沈逸文长期奋战在工程一线,先后参与公路、铁路、市政等二十余个重大项目的建设工作,经手计算的工程数量金额超百亿元。他以其精湛的业务能力、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赞誉,是青年员工中的杰出代表。
他通过潜心钻研工程算量技术,迅速成长为局内该领域的行家里手,不仅自身技术过硬,更积极承担起“传道授业”的责任。工作以来,他独立编制了公路工程桥梁、路基等专业的培训课件,并作为核心讲师参与了2023年新员工识图算量、2024年常见结构物算量技巧等多场培训,累计完成培训565人次,为全局商务算量人才队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2024年局第二期梦诚算量软件推广应用工作中,沈逸文肩负重任,负责软件应用与知识培训。当时,四公司承担了全局最多的16个项目上线任务,压力空前。然而,就在此攻坚阶段,沈逸文被诊断出急性肺炎。面对严峻紧迫的工作任务,他毅然选择在治疗期间坚守岗位,最终确保了负责的项目在第二期第二批次中率先圆满完成上线目标,为全局年度目标的达成立下了汗马功劳。
过硬的实力需要通过成绩来检验。2024年,沈逸文在算量领域屡获殊荣,硕果累累:他先后斩获全国公路工程算量技能大赛个人赛第一名的至高荣誉,并在中国中铁、中铁四局两级职工岗位胜任力大赛中,分别获得团体赛局第一名和商务算量竞赛二等奖。因其突出的贡献,他被授予“2024年中铁四局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此外,他还曾多次被抽调至京滨铁路、巢马城际、安盘高速等重难点项目进行帮扶,协助完成工程量整理工作。他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将青春和汗水挥洒在祖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事业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中铁员工“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
图 文:宣传部编 辑:宣传部主 办: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