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一局八公司从长江之畔到荆楚大地,“90后”测量队长杜运龙用双脚丈量祖国山河,以数据构筑工程脊梁,在密密麻麻的测量点之间,踏踏实实交出了自己的青春答卷。
“踏遍山野”的“争先队长”
2022年,30岁的杜运龙来到襄荆铁路项目,担任测量队长一职。面对被茂密植被覆盖的山地、陡坎,他带着3名测量队员,背着仪器、绳索,挥舞着镰刀进场,硬是在两周里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标段内30千米线路的红线复测工作,给高铁开工抢出了时间。
▲工作中的杜运龙 乌家凹特大桥是襄荆铁路的首个架梁工点,从前期的准备,到过程中的操作,再到最后的复核检验,杜运龙丝毫不敢大意。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他与测量队员一道,对沿线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进行全面勘测,多次实地放样、反复进行核算,用2天时间赶制出一份详细的地形测绘报告,为后续架梁施工筑牢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转体施工是襄荆高铁跨浩吉铁路特大桥卡控重点,杜运龙带领测量队员们连续18天驻守现场,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对不同温度下的梁体姿态、位置、走线方向进行复测观察,并通过电脑模拟分析,找到最佳的转体速度和角度。转体当天,当总重1.2万吨的桥体在空中完美对接,监控屏显示误差仅有2.8毫米时——杜运龙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工作中的杜运龙 在襄荆铁路的三年里,无论是业主、总包、监理单位组织的一月一次的专项检测,还是其他各种突击检查,他带领的项目测量团队,每次评比都是“第一名”,他们的放样记录、内业资料还被作为“标准”在全线检查中参考使用。当有人问他“咋总是第一名?”时,他笑道:“测量这活儿,多跑一步路,数据就实一分;多算一遍数,心里就稳一分。”
“零错误”的“精细把关人”
“每一毫米的偏差,都是对安全的拷问!”杜运龙常常告诫徒弟:“测量是高铁施工的‘眼睛’,每一个环节都关乎整个工程的成败,容不得半点马虎!”
为了保证路基沉降观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他自发研制出一种沉降观测保护装置,不仅有效地解决了路基填筑过程中沉降观测板不易保护的问题,大大提高了观测的精度,还得到了业主单位的高度肯定,在全线推广应用。
为了提高坐标计算精度,杜运龙创新性地提出了“四复核三校准”工作法,确保标段内全部结构物坐标计算“零错误”。在襄荆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为了指导规范作业,他下发了20余份现场施工测量指导书,要求测量人员“凡放样必交底,凡交底必清楚”。
▲工作中的杜运龙 即使面对大量的图纸复核这一“苦差事”,杜运龙也没有丝毫松懈,而是沉下心来逐页比对、逐点验算,让每份经过他验证的图纸成为保障工程质量的“安全符”。在复核CPⅢ控制网点立柱标高时,根据以往经验,杜运龙大胆判断“1米的高度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尤其是既有线附近的立柱。”通过查阅相关规范和文件,杜运龙证实了自己的怀疑——在相邻既有线附近,如果立柱高度没有超过轨顶,测量时就会出现遮挡,或者需要俯视测量,但后者又会降低测量精度,进而影响到无砟轨道线型。带着文件和现场的实测数据,杜运龙找到有关部门,最终,总包单位将全线相邻既有线的CPⅢ控制网立柱标高全部提高至1.2米。
复核中,杜运龙还发现了承台、墩身及边坡标注等十几处错误,他的细心和认真得到总包、业主等单位的高度认可,“杜运龙核过了吗?”成为以后方案提交前的必问环节。
“现场就是课堂”的“好师傅”
“测量队不仅是技术团队,更是责任共同体。”在杜运龙心里,带好队伍、教出徒弟和测准数据同样重要。他总说,一个人本事再大也干不完所有的活,只有大家都练出硬功夫,测量队才能顶起大梁。
襄荆高铁建设高峰期,测量组就有近20名“90后”“00后”小伙子,其中有一半还是新入职的大学生。杜运龙深知“数量和质量匹配才能发挥最大作用”,为了让新人早点上手,起初,他每周都要开展一次室内教学,但效果并不理想。“室内讲十遍,不如现场做一遍。”杜运龙果断转变思路,将课堂搬到工地现场,手把手带着分组实操,谁错了,就当场演示怎么改,谁有进步,就拿着数据在队里夸……这种“带着干、盯着练”的法子,不仅让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更高,团队效率也提高了不少。在他的悉心培养下,8名大学生半年后就能独当一面,4名技术员在两年后就被派往新项目挑大梁。
▲杜运龙现场指导测量人员
“师父总说‘仪器会骗人,但基本功不会’。”徒弟王金龙回忆起杜运龙的指导,充满感激,“有一次,师父要求我们手算验证全站仪数据,直到小数点后四位完全一致才肯罢休。打那以后,我才真正明白了基本功的重要性!”
目前,襄荆铁路项目的联调联试工作已经结束,杜运龙则利用这段“空闲”时间,对项目的测量技术工作进行全面总结,他希望这份带有实际案例的总结报告,能对公司其他项目有所帮助,“降低测量人员‘走弯路’的成本”。
▲杜运龙 11年间,杜运龙走过了寒来暑往,走过了许多地方,那些走过的路、测过的数据,最终都变成了脚下延伸的铁轨,载着人奔向远方,也载着一代代工程人的坚守,扎进了祖国的山河里。(通讯员:袁致娟 孟玥)
编 辑 | 孟 玥审 核 | 李 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