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工程劳务分包平台近日,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铁路局副局长安路生向媒体介绍了中国铁路,特别是高速铁路的发展成就、未来规划以及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会上,安路生副局长透露,目前正在建设的成渝中线高铁,开通后将实现时速400公里运营,届时成渝两地间通行时间可缩短至50分钟,这标志着中国高铁即将迈入时速400公里的新阶段。
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国家战略性、先导性、关键性重大基础设施,其发展一直备受瞩目。安路生副局长首先回顾了中国高铁在速度提升和网络覆盖方面的显著进展。他指出,时速350公里的高铁线路目前已开通20条,总里程近7000公里。在今年暑运期间,7月1日起,北京至沈阳、杭州至长沙的高铁线路均已实现时速350公里达速运行。“到目前为止,北京到上海、上海到广州、广州到北京、北京到沈阳等主要通道均已实现时速350公里高标准运营。”这一成果不仅大幅提升了旅客出行效率,也彰显了中国高铁技术的成熟与领先。
在运输能力与服务水平方面,中国高铁同样表现亮眼。安路生副局长介绍,高铁单日旅客发送量屡创新高,今年5月1日,全国铁路单日最高发送旅客达2300万人次。复兴号动车组的开行范围已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为广大旅客出行的首选。“今年以来,动车组平均每天发送旅客近1000万人,占所有铁路旅客发送量的八成。”这组数据充分体现了高铁在公众出行中的主导地位。
发布会重点阐述了高铁对区域协调发展和城市群建设的强劲支撑作用。安路生副局长详细介绍了几大重点区域的高铁发展成果:
京津冀地区:已全面实现“市市通高铁”,成功构建起核心区1小时通勤圈和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极大促进了区域内人员、物资、信息的快速流动和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地区:高铁动车组日开行列数已高达2400列,密集的班次实现了公交化运营模式,为区域内庞大的通勤和商务出行需求提供了高效保障。
粤港澳大湾区:高铁运营里程已超过3000公里,各种轨道交通方式加速融合,曾经的“1小时生活圈”愿景已成功变为现实,有力推动了湾区内城市的深度协作与资源优化配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铁密度同样显著提升,成渝双城间每9分钟即开行1列高铁,目前每日来往两地的人员已超过100万人次。而备受关注的成渝中线高铁,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时速为400公里,建成通车后,成渝两地通行时间将从目前的约1.5小时进一步压缩至50分钟,这无疑将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注入更为强劲的动力,深刻改变两地居民的时空观念和生活方式。
展望未来,安路生副局长透露,目前国家铁路局正在积极编制“十五五”铁路发展规划。该规划将重点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完善铁路网络,进一步优化路网结构,提升覆盖广度与深度;二是提升运输效能,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提高铁路运输的效率和服务品质;三是降低物流成本,充分发挥铁路在大宗货物运输中的骨干作用,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通过这些举措,旨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客出行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货物运输的需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交通保障。
此次新闻发布会不仅全面展示了中国高铁的辉煌成就,更传递了未来铁路发展的清晰蓝图。首条时速400公里高铁的即将到来,无疑将再次刷新世界对中国高铁的认知,为“中国速度”再添新注脚,也为交通强国建设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