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五局六公司在四川绵阳,广绵高速项目部正以钢铁为笔、智能为墨,在京昆高速扩容工程的蓝图上,书写着新时代公路桥梁建造的革新篇章。
广绵高速项目主要负责LJ10-13标段主线桥梁34座、其它车行天桥及匝道桥梁27座,共5753片T梁的生产及架设等施工任务。一场由智能设备与匠心工艺共同演绎的智能建造交响曲,正在这里磅礴奏响。
蓝图 2022年8月,当“铺架王牌军”接过广绵智慧梁场的建设方案设计任务时,一场关于传统建造模式的突破战已然打响。六公司高度重视,副总经理刘智军迅速带队奔赴项目,启动广绵智慧梁场的总体方案设计。他带领团队到湛江、宁波、成都等地的同类型智慧梁场调研学习,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规划设计,经过多次的改进优化,一个成熟的广绵智慧梁场总体设计方案应运而生。
2023年8月,广绵智慧梁场正式开工建设。项目总工李志祥通过无人机进行地形扫描,运用3D技术复核设计标高、实际标高、路基设计标高等关键参数,坚持以永临结合为目的,使梁场混凝土结构不侵入路基面层结构,大大降低了梁场复垦的混凝土破除量。在生产区规划时,他未雨绸缪、提前谋划,将沉降要求比较高的梁场生产线基础设置在梁场挖方区域,消除后期使用过程中结构物的不均匀沉降。经过精心策划、合理布局,梁场采用了拌合站最高、生活区次之、生产区最低的阶梯式布局,分为智慧梁场控制中心、钢筋存储加工绑扎中心、T梁生产线、T梁存调区、混凝土生产配送中心等各功能分区,场内设置25米T梁生产线10条、40米T梁生产线4条,设计制梁能力每月350片,最大存梁能力128片。2024年1月4日,广绵智慧梁场首片T梁顺利浇筑,吹响了预制T梁规模化生产的号角。
智能 广绵智慧梁场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创新提升各工艺智能化水平,开发智慧管理生产平台,以三维BIM模型结合GIS为数据依托,构建梁场项目的数字孪生。通过智能设备自动采集上传数据,以生产工序流程为主线,通过平台数据分析,建立BIM虚拟梁场,实现对梁场各施工工序的动态监测和集中管理。
项目常务副经理左陈森介绍说:“在制梁生产过程中,我们的生产线已经达到了智能化2.0水平。”在这遍布智能设备的全自动化生产线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
“两纵一横”的亮点。“一纵” 一纵”为自动钢筋绑扎生产线,其中顶板绑扎线由钢筋数控调直、弯曲、成型系统、自动焊接系统组合而成,实现顶板钢筋的全流程自动生产,减少人工49人,工效提升15%。底腹板绑扎线运用“钢筋组合片体+节段安装”新型生产方式,通过“线性生产”换“平行作业”的操作模式,工效提升50%;底腹板纵向通长钢筋采用“四点焊接”工艺,工效提升100%。新一代智能钢筋绑扎生产线的投产应用,完全实现了全流程自动化、无人化作业,单个钢筋笼的加工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2.5小时,工效提升37.5%。
“二纵” “二纵”为自动模版生产线,采用固定式横移液压模板,可实现一键开合模,可实现任意梁长的毫米级调整和支座板纵坡无级调整,工效提升25%。
“一横” “一横”为T梁混凝土水平皮带输送系统,通过上层固定水平皮带、下层伸缩皮带结构运作智能输送至相应布料机内,具有效率高、故障率低、稳定性好、维护简便的优点。项目部还引入了自动张拉机器人和智能压浆机,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施工质量,将每片T梁张拉至压浆工序时间由28小时缩短至4小时,工效提升86%。
“同样的智能设备,不同的参数设置和应用方式,也会有效率和质量上的差异。”李志祥对智能设备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更高要求的优化。他主持对T梁混凝土水平皮带输送系统进行速度配型实验,检测在不同的运输速度下坍落度和含气量的损失情况,以及分析不同运输速度对混凝土强度弹性模量各个龄期的影响,让浇筑环节成为质量与速度的双重保障。
刀快还要人勤,项目部秉持匠心,对产品的质量精益求精、执着追求,才成就出一片片外美内实的精品桥梁,更实现了降本增效、提质加速的良好效应。
成果 随着智能设备的熟练应用和施工工艺的不断优化,项目部迈入了高效生产的快车道,最高制梁产量高达每月410片,在行业内声名远播。2025年6月17日,广绵智慧梁场40米T梁预制任务全部完成。
在高速推进施工生产进度的同时,刘智军带领项目团队深入开展技术成果的总结和推广。广绵智慧梁场申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股份公司级重大专项课题1项,中铁五局局级实用技术成果1项。
广绵智慧梁场在施工期间,省质监站、市质监站、蜀道集团、川高公司、兄弟单位多次莅临现场观摩,给予了高度评价,展现出良好的企业形象。2025年6月26日,中国公路学会在四川成都召开第五届高速公路扩容改造新技术新成果交流会。学会领导、行业专家等百余人来到广绵智慧梁场进行观摩交流。业内专家们深入T梁生产车间进行实地调研,围绕设备效能、工艺参数、质量控制标准及优化方向进行了针对性探讨与交流,共同剖析智能建造在桥梁预制领域的创新应用与实践经验。
广绵智慧梁场坚持科学技术为内驱力,积极探索传统生产模式的变革及全面超越,实现钢筋工程、混凝土浇筑工程的自动化、智能化,达到从人工生产模式向智能自动化生产的转变,利用数字孪生从“单点智能”实现“全域智慧”,从“工程配套”实现“产业生态”,促进了行业的产业形态重构。
这座智慧梁场将继续以“百年品质工程”为靶心,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征程上,刻下更多属于企业的革新印记。
图文:刘一佑编辑:朱 睿校对:刘一佑审核:杨树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