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航局三公司“同志们,中午主食:兰州牛肉面。管够!”临近午饭,沙迦营地微信工作群响起一声清脆的提示音。平日里多是工作交流的群聊,此刻却被厨师孙师傅的一条信息瞬间“点燃”。短短十余字,仿佛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激起了层层波澜。群情沸腾,一秒刷屏。
“太好了,感谢孙师傅!”物设部丁存有第一个反应过来,后面跟了一个大大的感叹号。“哇!又给我们
打牙祭 了哦!”平时严谨的财务员余小锋也忍不住发出了感叹。“给孙大厨点赞!辛苦了!”营地的高岩经理也忍不住冒泡,发了个竖大拇指的表情。表情包开始霸屏:鼓掌的、点赞的、跳跃的……原本用于沟通工作的微信群,此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和大型“夸夸群”。
为何一碗普通的牛肉面能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对于远在海外的建设者而言,这绝不仅仅是一顿简单的午餐。这碗面里,有家乡的味道。那浓郁的牛肉汤、鲜亮的红油辣子、翠绿的香菜蒜苗,以及筋道的手拉面条,是所有中国人,尤其是北方同胞们刻在骨子里的味觉记忆。这碗面里,有辛苦工作后最踏实的慰藉。在异国他乡,枯燥的营地生活中,一顿地道的中餐是抚慰心灵、提振士气的最佳良药。它远比山珍海味更珍贵,因为它饱含着“家”的温度。
这碗面里,更有孙师傅默默的爱。孙师傅,地道的甘肃兰州人,与拉面打了一辈子交道。兰州拉面的精髓在于“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椒油红)、四绿(香菜蒜苗绿)、五黄(面条黄亮)”。然而远渡重洋,最大的挑战是食材,为了这顿面,孙师傅准备了许久。“蔬菜一定要选最新鲜的白萝卜和香菜,荤料要精心挑选当地的优质牛骨羊肉,还有茴香、八角、豆蔻等十几种调料。”
食材到位后,凌晨四点,厨房里已经灯火通明。孙师傅一边忙碌,一边跟帮厨的茶童讲解:“熬汤最讲究火候,得用小火熬出精华。你看这汤色,清亮中带着奶白,这就是牛大骨熬制6小时以上的标志。”孙师傅舀起一勺高汤,脸上写满幸福。“和面要‘三光’:面光、手光、盆光;拉面更是技术活,没个几年功夫是不行的,要心静,手腕要活,力度要匀,我现在就示范给你看。”只见孙师傅取过一团醒好的面团,揉、拉、抻、摔,一套动作行云流水,面团在他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眨眼间由粗变细,如丝如缕。紧接着面条便飞入翻滚的大锅,煮熟后捞入碗中,浇上清澈滚烫的肉汤,铺上牛肉片,撒上香菜蒜苗,最后淋上一勺鲜红喷香的辣椒油。一碗地道的兰州牛肉面,就此在异国他乡诞生。“太神奇了,我也得好好学。”茶童被这魔术般的表演惊呆,看得是目不转睛,嘴里还不忘发出阵阵惊叹。
“辣椒油是灵魂料汁,大家伙口味不同,所以我专门准备了两份,一份是辣的,一份是微辣的。”日常工作中细心的他早已默默地记下大家伙的喜好,他不仅是“胃”的守护者,更是“心”的抚慰者。当一碗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牛肉面递到大家手中,餐厅里,吸溜面条的声音、满足的赞叹声、愉快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沙迦营地最动听的午间交响曲。“海外能吃到这么地道的拉面,就好像瞬间回到了国内,什么辛苦都值了。”“这味道确实绝了。”大家的好评,听得孙大厨嘴角上扬。
一碗面,温暖了胃,更安顿了心。对于不远万里奋战在海外的中交人来说,这碗面远不止是果腹的食物,是刻在味蕾记忆深处的乡愁,更是疲惫一天后最温暖的慰藉。他手中的拉面,拉出的不仅是筋道的面条,更是绵长的乡情、昂扬的士气和浓郁的情怀。他用最朴素的方式,为沙迦营地增添了一抹最温暖的人间烟火气。
素材:中东分公司供稿:王全武编辑:王耀宇校核:修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