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核新能源作为中广核2025年文化嘉年华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的“奋斗的时光”——故事分享会已精彩开讲。来自集团各板块的11名讲述人走上讲台,深入讲述基层工作者在生产运营、工程建设、科技创新、市场开发、乡村振兴、国际合作等各个领域的动人故事,生动展现中广核人“初心如磐”“笃行不怠”“心向远方”的不懈追求,传递一代代中广核人薪火相传的信念与力量。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第一篇章初心如磐?启征程看看他们分享的精彩片段
↓↓↓《跨越山海 湖山筑梦》
讲述人:中广核铀业 颜朝磊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铀业公司,是集团核燃料供应的核心平台。十九年来,我们走出的这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国际化道路,每一步,都充满了故事。
而位于纳米比亚的湖山铀矿,作为中国在非洲最大的实体投资项目,它不仅是我们战略地图上的一个坐标,更是无数中广核人跨越山海、用青春筑梦的地方。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那片炙热的非洲大陆,听听湖山的脉搏。
故事开始前,请大家想象一个场景:如果一条生产线每天要消耗上千吨矿石,而库存却眼看着就要见底,就像一个人的心脏,即将供血不足,你会怎么办?
这不是假设。2023年,湖山铀矿达产最关键的时期,这个考验就真真切切地摆在了我们面前。要知道,水冶厂是整个流程的关键一环,它要是“断了粮”,后面的生产线都得停摆。当时,矿石料仓的库存直线下降。采矿团队启动应急方案,从矿石堆间接供矿改为从矿坑直接供矿。这带来了新的挑战:直接供矿无法实时监测矿石品位,万一质量波动,水冶生产的稳定性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怎么办?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团队迅速建立了“两小时品位汇报机制”。技术人员和调度员日夜轮守,每两小时汇总一次数据,动态调整供矿策略。矿区调度中心的灯彻夜长明,映照着一个个疲惫却坚定的身影。没有人抱怨,因为大家都清楚——这是一场我们不能输的战斗。
整整14个昼夜!供矿系统终于稳定、品位持续达标,所有人长舒一口气。可采矿调度工程师周恕辉还在来回踱步。他心想:“这14天是靠人盯人的笨办法硬扛过来的。不是长久之计,必须建立更智能、更稳定的系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正是这个“踱步”时产生的念头,指引了我们研发的方向。 项目组开始逐一梳理难点。到了24年4月,全新的智能供矿系统正式上线!它创新地采用"以斯科调度室为核心"的协同机制,让数据全面共享、实时同步。效果是惊人的:直接供矿比例较同期提升了412%!这不仅解决了眼前的难题,更为未来建设智慧矿山,闯出了一条实实在在的路。
解决了“粮食”问题,再来说说“水”。
如果说供矿是生产的“动脉”,那水,就是湖山的“命脉”。纳米比亚气候干旱,淡水稀缺,说“水比油贵”一点都不夸张。同时,矿山生产用水长期依赖外部海水淡化厂,供水极不稳定。
从2017年起,我们就萌生了一个念头:必须建自己的海淡厂!可没想到,这第一步就撞上了一堵结结实实的“墙”。纳米比亚淡水是战略资源,由政府特许经营。我们最初的方案被视作“私营化项目”,遭到纳米比亚水务公司的否决。
面对这堵“墙”,是绕道走,还是凿开它?我们选择后者。
抱着当地厚厚的《水资源法案》《公共采购法案》,和世界银行《公私合营项目指引》,我们一行一行地读,一个字一个字地啃。终于,团队灵光一现,创新提出“非应标建议书”——也就是采用公私合营模式合作建厂。它既保障矿山用水,也服务当地社区,实现多方共赢。果然,这个思路很快获得了纳米比亚农业水利土地改革部部长的认可。
首战告捷,我们趁热打铁。向纳米比亚总统、总理、多位部长及中国驻纳大使等进行专项汇报,一步步争取各方支持。当时,当地的《公私合营法案》尚不健全,规则还在制定中。我们就和纳水务公司一起,反复研究,硬是探索出一条“由私营方牵头、同时保障项目公共属性”的特殊路径,最终项目成功获得内阁的批准!
回望来路,湖山铀矿顺利达产的背后,是成百上千名外派员工,远离亲人、跨越山海、扎根广袤荒漠。他们克服的不仅仅是语言障碍、文化差异,更是对故乡和亲人无尽的思念。但他们用专业和担当,在非洲大陆上书写着中广核人的奋斗篇章。
今天分享的这两个故事,不仅是业务上的攻坚纪录,它们更是我们企业精神——“激情、担当、创造”最生动的诠释。 在“文化嘉年华”舞台上,我们分享它们,就是想和大家共勉:无论面对何种挑战,只要心怀共同的价值追求,就能聚光成芒,集萤火以成星河,点燃我们共同的事业梦想,开创一个更广阔的未来!
《在塔克拉玛干书写绿色奇迹》
讲述人: 宋博然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我分享的故事是在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昔日黄沙漫卷的万亩荒漠,如今正焕发出蓬勃生机。中广核50万千瓦光伏治沙示范项目横卧于黄沙之间,两年内将2.2万亩荒漠从“黄色禁区”转变为“生态宝库”。项目首创“板上发电、板下治沙、板间种植”的立体开发模式,将能源安全与生态修复融为一体,背后是一支队伍在极端环境中用信念与技术书写绿色奇迹的奋斗历程。
2024年春季,塔克拉玛干连续遭遇18场沙尘暴。项目经理纪晓宁站在被流沙掩埋超过1米的光伏支架旁,风沙刮过脸颊如针扎般刺痛。“刚补种的狼尾草一夜全毁,连补七次都不成。”他在工作日志中写道。进场道路中断11公里,打桩机深陷沙窝,每日有效施工时间不足4小时。面对“是否可行”的质疑,纪晓宁带领队员凌晨三点打着手电挖沙:“铁锹磨破手就缠布条,风灌进嘴里全是沙子,我们跪着爬着开出一条路。”24小时后,第一台打桩机终于驶入,全员满身沙土,却笑得像个孩子--这是工程防线的胜利。
为解决水资源短缺,团队引入智能喷淋系统,精准控制每株植物用水量,并利用雨露水收集装置,使狼尾草成活率从30%跃升至85%。
真正的转折出现在第七次补苗失败后。年轻技术员张晋贤蹲在沙地落泪:“这沙魔根本斗不过。”团队反思后提出“工程+生物+技术”三轨并进策略:外围建草方格防沙带,中部设密目网,核心区引入国产“沙膜技术”,通过喷施植物纤维黏合剂改变沙粒结构,在地下形成稳定保水层,土壤化效率提升3倍。当首批狼尾草在沙膜上成功扎根时,队员们围坐篝火,欢庆胜利。如今,这片沙漠已形成稳固土层,甚至吸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塔里木兔栖息。
2024年4月,一场特强沙尘暴袭来,风速达15米/秒,天地昏黄。安全工程师徐小刚与两名同事死死抱住电线杆,用身体护住新铺电缆。风沙过后,三人裹满沙砺。徐小刚每日步行超3万步,背负10斤工具包检查152个风险点,从电缆温度到沙膜平整度逐一排查。尽管防风镜被沙粒击裂,他仍坚持完成任务。项目至今实现零安全事故,他晒脱三层皮的手臂,成为最硬核的勋章。他笑着说:“我是变黑了,可沙漠变绿了,值!”
光伏阵列本身也成为治沙利器。项目采用“行列式错位排布”设计,104万块光伏板构成绵延矩阵,降低地表风速40%,为板下植被提供生长空间。项目种植紫花苜蓿,年收割三茬,年产干草1000吨,可供140头牛或1660只羊全年饲用。村民阿卜力克木·多来提感慨:“以前买草料一百里的跑,现在羊在家门口就能吃草,羊肥了,钱袋子也鼓了!”项目建设期累计带动6000人次就业,形成“治沙-种植一养殖”闭环产业链。托合提艾力的妻子在电站做保洁,丈夫担任保安,家庭年增收8万元,一年内购入新能源汽车,日子越过越美。
此外,项目在26亩光伏区试点养殖和田羊、尼雅黑鸡,实现“板上发电、板间种草、草中养畜”的多元收益格局。每年输出9.63亿千瓦时绿电,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约29万吨;植被固碳量达8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公开表示:“这是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的中国方案!”
附近村民曾说“这里能长草除非石头开花”。如今,李俊举起一株苜蓿,草叶上的露珠在灯光下闪烁。每一粒沙子都记得:中广核治沙人用135米深井的坚持、3万步巡查的执着、24小时挖沙的血性,让塔克拉玛干开出绿色奇迹!
而这只是开始--中广核“热海绿沙氢”战略正在书写更多传奇:青海德令哈100万千瓦光热储一体化项目、吉林吉西基地鲁固直流10万千瓦光热项目均稳步推进;汕尾“伏羲一号”多鱼品养殖试验稳步推进;兴安盟防沙治沙与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赤峰市翁牛特旗生态治理100万千瓦风电项目都在加紧建设;宁德2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预计年底投产。从沙漠到蓝海,新能源不仅是绿色电力,更是生态修复的画笔、产业振兴的引擎。这就是中广核为全球新能源融合发展交出的中国答卷!
《用三颗心为华龙披上安全盔甲》
讲述人:中广核工程 何乐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我在的团队是负责华龙一号“灾害防护”设计的。什么是“灾害防护”呢,可能大家会有点儿陌生,但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清楚了。不久前超强台风“桦加沙”来袭,全省上下严阵以待。而我们的日常工作呢,就是要从设计角度确保核电厂在暴风骤雨下的安全平稳。当然,与更可怕的大飞机撞击、地震、洪水、重要设备故障等“坏情况”搏斗,更是我们硬核守护核电安全的重头戏。今天,我想用“三颗心”分享我经历的三个故事,讲述我们如何化解大自然的洪荒之力,为华龙一号机组披上坚固的安全盔甲。
第一颗心是“责任心”,这是我们躬身入局的基础。国家要求新建核电必须采用全球最高安全标准。一时间,各种关于华龙一号的问题风暴般袭来。“这个设备外壳能抗爆炸冲击波吗?”“这扇隔离门能拦住千年一遇的洪水吗?”我们不得不考虑这些极限场景。核电厂的灾害防护类型从以前的三五个扩展到超过二十个。如果这些防护设计不过关,那华龙一号研发之路必将受阻,这个责任谁也担不起。
团队顶着压力开始了探寻之路。面对二十多个灾害类型,很多理论方法、模型都需要从头建立。我还记得关于一种特殊的蒸汽爆炸灾害,国内资料几乎是空白,只能找牛津大学出版的800页大部头来学,我从早到晚苦读了一个月,和同伴聊天嘴里都忍不住地蹦单词。
那段时间办公楼的灯总是亮到深夜,灯火下,有人在反复验算参数,有人在逐句推敲报告。没有人叫累,大家都知道:我们多一分努力,华龙的安全就多一分底气。经过2年多的努力,国内首个涵盖国际原子能机构所有灾害类型的防护体系落地,“外有金钟罩,内有免疫力”的屏障立了起来!后来,华龙一号进行GDA审查时,英国审查官对我们竖起大拇指:“It’s wonderful work!”。我想,正是中广核人有坚定的责任心,才能顶住压力,立起核电灾害防护的标杆。
第二颗心是“进取心”,这是我们直面挑战的底气。2014年,华龙一号研发进入攻坚期。三代核电防火安全需要一款先进软件作技术支撑,法国,美国有,而中国还只是用80年代的手工算法,差距很大。去买,法国传来一纸回复:“该软件是我们受保护知识产权,不转让”,美国就更不用说。这可急坏了我们,记得当时形势研判会上有同事说:“要么走80年代老路,但技术上呢挺有差距;要么走自主研发的新路,但难度和投入都很大,也很可能失败。”时任总工程师的王煜宏一拍桌子:“怕什么,我们就走一条路——自己干!”话一出口,会议室忽然很安静,但每个人的心里都吹响了号角。
没蓝图?我们就当“技术侦查兵”,翻遍全网挖掘资料,拼出研发框架;面对复杂的燃烧学公式,“青年突击手”杨航把一袋包子拎到工位,一整天都不挪窝,他说:“沉浸,要到呼吸都觉得多余,就那种状态最能解难题!”
终于火灾分析模型搭建了起来,感觉要见到曙光了,但紧接着第一次运算就给我们泼了盆冷水,计算结果显示着火房间温度是零下17度,与实际数百度的高温场景大相径庭。
大家议论纷纷:“4000个参数,到底哪儿出错了啊?太难了”。总工的话很快稳住了大家:“沉住气,咱们每人负责一部分参数,归零,重新推导!”接下来三个多月,团队从头开始,在4000个参数中揪出了两处问题。当自主研发软件终于输出精准数据时,整个团队欢欣鼓舞——做成了,我们行!
如今这款自主软件已广泛应用,指标优于国外产品15%,有效解决了环廊火灾分析等一系列行业老大难问题。可以说中广核人正在引领着我国核电消防设计的发展!
第三颗心是“拼搏心”,这是我们勇攀高峰的动力。如果要评选核电防灾难度榜,防大飞机撞击必须名列前茅。想象下,一架载有上万升燃油的波音747呼啸而来,它的威胁可不只是撞击,它还有燃烧、爆炸一系列“大片式”的连锁反应。核电厂虽有坚固的土建外墙,但它并不是个密闭的堡垒,依然有开口和穿墙的管线。这样的情况下要防住大飞机撞击,是华龙一号灾害防护的终极挑战!
使用足够厚的钢筋混凝土外墙能否解决核岛防护问题呢?经过推演,答案是否定的,油类火灾和冲击波总是有机会渗透到厂房内部。眼看着论证期限越来越近,牵头人卓迅佳压力极大,因为飞机撞击影响非常广,涉及到结构、布置、设备等10多个专业,他就成了这些专业办公室里的常驻客。那些日子,白天是不停奔走协调,晚上就是埋头研究,唯一的念头就是达到技术要求。
有时候啊,没那么多惊心动魄,难题就是靠永不言弃的拼搏。团队绘制了37个版本的防护图,设计封堵了500多个孔洞,撰写了数千页的分析报告……一个平凡的下午,我们聚在讨论板前,反复擦写间,大飞机撞击纵深防御体系跃然在眼前。走通了!莫道浮云终闭日啊。那一刻我们激动的聚在展示板前,而卓迅佳却坐在角落长舒了一口气,我至今还记得他眼眶间似乎泛起了微光。
各位同仁,从11年防线搭建,到14年技术突围,再到19年堡垒攻坚,我们用“责任心、进取心、拼搏心”一锤一锤敲出了华龙一号灾害防护的安全盔甲!回望来路,我们守护的不仅是核电厂的安全,更是国家对核电有序发展的底气,是老百姓对中广核的信任,是一代代核电人“强核报国”的梦想!
未来也许还会遇到新挑战,但我们中广核人会将更多的赤诚之心融进华龙的安全里,守卫好这条“地表最强龙”。护国之重器,守绿水青山!
《把绝境走成坦途》讲述人:招远公司 姚天天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世上本无坦途,每一段路都需勇者跋涉。”回望招远核电十余年征程,从荒芜厂址到项目核准,我们的每一步“破局”,从来不是一个项目的孤军奋战,而是一群核电勇者揣着“国家能源安全”的信念,在荆棘里踩出的路。在国家“双碳”目标与能源转型的大棋里,招远核电是集团扎根山东、服务环渤海能源需求的关键一子,更是国家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一环!
在项目推进分析过程中,针对招远核电的特点,冯玮牵头的项目团队先后开展19项技术论证、9次专家评审会,并主动创新引入三维数模分析,把不同季节、不同机组等所有变量的影响,全都塞进了模型,真可以说把技术论证做到了极致。山东招远是“中国金都”,为做好项目周边的矿硐探查任务,李啸风与团队分头冲到周边乡镇开展调查访谈,不仅找到矿硐分布位置,还充分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摸清了每处矿硐的深度、走向、内部结构,最终彻底排除安全隐患,给核安全一个万无一失的答案。
招远核电人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谋划坚持担当,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作为集团第十大核电基地,如今的招核,刚刚站在1号机组“开工倒计时”的新起点上。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厚道 笃信 担当 善成”的企业精神,把招远核电建成国家和社会信得过、靠得住的卓越核能企业。我们将以中广核人“国之大者”的担当,续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与梦想,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贡献中广核力量!
来源 | 中国广核集团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