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公局三公司晚上9点,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项目的会议室灯火通明。与白天机械轰鸣、热火朝天的工地景象不同,此刻这里安静得只听见书页翻动和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安全员张如伟正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脑上播放的网课,伴着耳机里讲师的指导,时不时记录着什么。对他来说,这方空间是实现注安取证目标的“加油站”——
项目工会组织的“考证晚自习”,已然成为项目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抢”出来的学习时间
“白天跑现场,协调安全事项,各工点安全巡查,神经都是紧绷的。下班后只想瘫着。”张如伟坦言,考证的念头在心里盘桓已久,但碎片化的时间总让他力不从心。项目工会主席李世云敏锐地捕捉到了像张如伟这样职工的普遍困境和渴望。
“考证不仅是个人能力的提升,更是项目储备核心人才、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
李世云说。于是,经过精心筹备,这个由工会牵头、旨在为职工考证“保驾护航”的晚自习活动应运而生。
项目工会立即下发了活动方案,有项目领导重视,有工会服务保障,还有激励措施,一套“组合拳”点燃了大家的热情。会议室每晚灯光常亮。计划考一建的物设部员工许壮壮,桌上堆满了建筑实务的教材;财务部部长王苗苗,则埋头于会计实务;还有几位年轻的技术新秀,相约一起探讨施工方案的创新和申报。
劲头十足,又暗暗比追,
学习之风蔚然传遍整个项目部。
“静音区”里的自律与互助
“请保持安静,手机调至静音或放入收纳袋。”今晚的学习督导员李林提醒着每一位进入会议室的同事。她面前的签到表上,整齐地记录着到场人员的名字和签到时间。严格的考勤制度和学习纪律,起初让习惯了自由散漫的业余时间的一些人不太适应。
“刚开始真有点坐不住,总想写本方案。”工程部部长郑博文不好意思地笑着说。但看到身边同事都心无旁骛,身为学习督导员的他也以身作则,捧着厚厚的讲义在学习,这种氛围很快感染了他。
“看到大家都这么努力,我们哪还好意思偷懒?大家一起卷起来!”
大家逐渐习惯了这份安静,享受这份专注。偶尔遇到难题,他们会默契地在草稿纸上写下问题,轻轻推到邻座同事面前,用笔尖交流片刻,再各自继续奋战。这种无声的互助,成了“静音学习区”里独特的温情。
“书卡”背后的坚持与期待
为了激励大家持之以恒,项目工会设立了小小的“书卡”奖励——每月有效打卡次数前3名,可获得价值300元的购书卡。
“这不仅是物质激励,更是对坚持的一种认可。”李世云说道。
许壮壮是这个月“打卡王”的有力竞争者。除了去工地处理废旧物资或是检查机械,几乎每晚都能在会议室看到他的身影。有一次,他现场忙完之后赶回项目时已接近自习结束时间,但他依然坚持完成了签到和最后半小时的学习。“哪怕只学半小时,也是仪式感。300块书卡是其次,关键是看到自己的名字在打卡榜上靠前,特别有成就感,觉得没辜负自己和项目。”他眼里闪着光,计划着如果拿到书卡,就再买一套精讲习题。
“灯火”照亮的不只是证书
晚自习带来的变化,悄然发生在工作中。郑博文在一次附属衬砌及模板支撑体系专项施工方案上报前复核时,应用晚自习刚复习的知识,敏锐地发现了一处计算书受力分析参数漏项,及时复核避免了可能的隐患。“书本上的东西,在工作中找到了落脚点,理解更深了,学起来也更有劲头。”郑博文兴奋地分享道。
李世云看着灯火通明的会议室,倍感欣慰:“我们设立晚自习,当然希望看到大家顺利拿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专业技能的夯实和团队互助精神的提升。”
这盏深夜的灯火,照亮的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前路,点燃的是项目团队学习奋进的热情,最终汇聚的,是建设者筑就精品工程的底气和力量。
晚上10点多,会议室里的人们合上书本,签退之后相互点头致意,陆续离开。灯火渐次熄灭,但知识的星火已在每个人心中点燃,伴随着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照亮着建设者们共同的“筑梦”征程。
来 源 | 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项目
作 者 | 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