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三航清晨,海风拂动着象山涂茨海域,一轮朝阳刚跃出海平线,两艘大型起重船已精准就位,钢管桩在轰鸣声中沉入海底。这里不仅是风机屹立的起点,更是一场围绕“增收”展开的实干考场。
作为四公司重点风电项目之一,象山涂茨风电项目
深入贯彻中交集团全面强化科学管理“三大法则”,以三航局“强化效率效益收款”战略为行动主线,
把“增收”理念嵌入全过程管理,从策划到施工,从管理到经营,一步一个脚印,让“增收”真正落地生根。
精筹划:控源头强统筹,为“增收”蓄足底气
项目启动之初,面对大体量投入和多交叉工序双重交织的复杂局面,
涂茨项目部坚持问题导向和市场导向,率先摊开“成本账本”,逐条逐项算清增收逻辑。
从设备资源到材料采购、从运输环节到通航保障,每一笔费用、每一处环节都被纳入精算清单中,力求“算在前、赢在先”。
船机保障是第一道卡口。项目团队对市场资源进行全面摸排和横向比选,从船型性能、租赁成本到施工适配性逐一测算,多轮谈判后以优价锁定关键船机,为后续单桩沉桩成本压缩赢得空间。
在钢材采购环节,项目联合设计方优化试验板数量和加工工艺,控制材料损耗,前27根钢管桩采购成本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桩基套笼则就地加工,省去长途调运压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周转效率。
而“码头打通”工程,则是前期工作的重头戏。考虑到远端码头出海成本高、耗时长,
项目团队系统摸排周边可用码头,通过对接港航、交通、海事等单位,解决运营资质难题,成功畅通屿岙码头出海通道。
据测算,出海时间较之前节省1小时以上,月均降低油耗约13吨,节省费用超百万元。
项目部用一串串“减支”的细节,为“增收”的全流程打好底、蓄足力。
精组织:抢节点拓产值,用快节奏换“真收益”
在涂茨,效率就是产值,时间就是回款。
项目部围绕“如何多干一点、快干一点、干得值一点”下足功夫,率先试行“两船并进、竞速对标”的沉桩新模式。
作业面前移、责任田细化、绩效考核量化,整套“快节奏作战图”迅速铺开。
仅20天时间,项目部就完成12根桩基沉桩任务,实现产值近亿元,回款节奏也由此提速。“每快一天,进账就早一天”,这一朴素逻辑在涂茨成了实打实的现场共识。
同时,面对海况突变、窗口期缩短的常态化挑战,
项目调度班组紧盯天气预报,灵活调配资源,实现施工计划动态滚动更新。
通过精细化管理推动人、机、料高效流转,确保高强度施工下质量安全双达标,真正实现工程进度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有力支撑项目阶段性“增收”目标达成。
精管控:盯燃油抓船机,把“浪费”变“收益”
燃油成本高、船机利用率难控,是海上风电项目的“通病”。但在涂茨,这笔“老大难”被化解成了“增收点”。
项目部通过建立覆盖全过程的油耗监管机制,以党员示范岗为骨架,推行“加油拍照、轨迹复核、抽检核验”三位一体制度。
每日油耗数据及时上报、实时监控,形成高频互动的“监督圈”。以其油耗偏高船舶为典型,着重分析原因,核对油量真实性,坚决杜绝油料“跑冒滴漏”。
“以前是拍脑袋加油,现在是数据驱动管油”,项目副经理余学军笑称,“现在连油桶都得称重报数。”
这样一来,油耗数据不再只是“账面记录”,而是用来反推施工效率的“诊断指标”。
项目团队结合船机停机时长与施工节奏,动态调整班次排布,优化设备启停逻辑,在“减耗”的同时实现“提效”。
以“华荣22”为例,该船燃油使用在符合标准油耗的前提下,每小时大约节省0.04吨,效果显著。
精经营:谋前置抓回款,跑出资金“加速度”
回款节奏,是评价项目“增收力”的关键维度。项目部深知,“施工再好,资金流不畅也难撑全局”,因此将回款前置谋划作为重点。
在业主资金尚未完全具备条件阶段,
项目部主动提出分阶段支付方案,
率先争取钢管桩备料款提前拨付,为初期建设注入“及时雨”。
在商务管理方面,项目团队打破传统“按时计价”合作方式,
推行“资源比选+计件结算”机制,
将施工节点与效益分成精细挂钩,实现共赢。
索赔方面,团队坚持“合同先行”原则,
前期即建立潜在变更事项台账,紧盯设计动态,在合适节点精准“出击”,最终成功推动新增3个试验机位协议落地,并实现与原35个机位作业的无缝衔接,为产值增量打开新空间。
经初步测算,预计项目最终结算金额明显超出原合同额度,超额完成四公司下达的标后预算任务。
每一笔资金提前到账,每一次合作精细落地,都是涂茨项目稳健推进、提质增效的有力注脚。
如今,象山涂茨风电项目已顺利竣工,先后荣获三航局“商务管理优秀集体”与“优质工程”两项重要荣誉。回望整个建设周期,从前期策划、现场执行到后期结算,每一环都紧扣“增收”主线,以精准策划控成本、以高效执行促创效、以精细结算保利润,步步为营、环环相扣。
来源:四公司文图:尹剑锋 李雪妮统筹:马可可副主编:沈煦编辑:韩轶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