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十五局集团轨道交通运营公司作为本次通信设备综合检修项目的盯控人员,我全程参与并监督了10月16日的天窗点作业。此次检修作业团队共计7人,各成员分工明确、协作紧密,圆满完成了既定检修任务。
高频开关电源整修(韩燊 摄)
上午7时20分,距离天窗点正式开启还有40分钟,作业团队已全部集结在滨城站站台,工前会准时召开。会议由作业负责人主持,我作为盯控人员全程监督。会上,负责人首先传达了设备管理单位对此次检修作业的要求,强调了“安全第一、质量至上”的原则,明确了本次天窗点的作业范围、时间节点和各岗位人员的职责。
随后,技术人员详细讲解了高频开关电源、传输设备、数调分系统等室内作业以及红外机房设备的检修流程、技术标准和注意事项。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如两路电源切换异常等,进行了简要的模拟演练。同时,我对作业人员的劳动防护用品佩戴情况、作业工具的完好性进行了逐一检查,确保所有准备工作符合安全规范,为后续作业筑牢第一道安全防线。
上午8时整,天窗点正式开启,室内检修工作随即展开。作业人员按照既定分工,迅速投入到高频开关电源、传输设备、数调分系统等检修作业中。
在高频开关电源检修环节,技术人员首先对外观进行细致检查,查看是否存在破损、松动等情况。随后,使用专业仪表对输出电压、电流等参数进行精准测量,确保各项指标符合设备运行要求。期间,发现高频开关电源显示屏异常,存在显示内容不全的问题,技术人员立即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检查、处理,经过反复调试,最终成功解决问题,保障了电源供应的稳定性。
传输设备作为铁路通信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通信信号的传输质量。检修过程中,作业人员对传输设备的接口、线路连接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逐一测试设备的光功率、误码率等关键指标。通过专业软件对设备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并处理了2处潜在的线路干扰问题,有效提升了传输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
数调分系统承担着铁路调度通信的重要任务,其性能优劣直接影响调度指令的准确传达。作业人员首先对数调分系统的硬件设备进行了全面除尘和维护,对系统软件进行了升级和优化,同时对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了逐一测试,确保调度通话清晰、指令传输及时准确。在测试过程中,针对系统偶尔出现的语音延迟问题,技术人员通过调整系统参数、优化网络配置等方式,成功将语音延迟时间控制在标准范围内,保障了调度通信的顺畅。
上午11时,室内检修工作顺利完成,作业团队立即转战室外红外机房,开启最后一小时的室外检修作业。室外环境相对复杂,且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为确保检修工作高效推进,我与作业负责人提前对室外作业路线和安全注意事项进行了再次确认。
到达室外红外机房后,作业人员首先对机房的外观结构进行检查,查看是否存在墙体破损、屋顶漏水等情况,及时清理了机房周边的杂物,确保机房环境安全。随后,进入机房内部,对红外设备的供电系统、散热系统、检测装置等进行全面检修。技术人员仔细检查了设备的线路连接情况,测试了设备的各项性能指标,对存在老化迹象的线路进行了更换,对散热风扇进行了清洁和维护,确保红外设备能够正常监测列车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列车轴温异常等安全隐患。
在检修过程中,发现红外设备的温度检测精度略有偏差,技术人员立即使用标准温度校准仪器对设备进行校准,经过多次调试,设备检测精度恢复正常。同时,对机房的消防设施进行了检查,确保灭火器i8等设备完好有效,为室外红外机房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11时40分,室外红外机房检修作业顺利结束。为确保检修质量,作业团队按照“谁检修、谁负责,谁回检、谁把关”的原则,立即开展质量回检工作。我作为盯控人员,全程参与回检过程,对本次天窗点检修的所有设备和项目进行逐一核查。
回检过程中,重点检查了高频开关电源的运行参数、传输设备的传输质量、数调分系统的功能性能以及室外红外设备的检测精度等关键指标,所有指标均符合技术标准和作业要求。同时,对检修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进行了详细记录,建立了设备检修档案,为后续设备维护和故障排查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次天窗点通信设备综合检修作业,在7人作业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历时4小时,圆满完成了滨城站通信机械室及室外红外机房设备的检修任务。
后续,我还将以盯控人员的视角,为大家讲述工务、信号、供电等专业的日常作业,还原十五局人在黄大联维中的点点滴滴。
供稿|山东铁路运输处、黄大分处 韩燊
值班编辑|阮持明审核|公司党群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