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90507177

【中交二航局成都建设公司】数字“慧眼”破地质难题

2025-10-18 18:38:44浏览:174 来源:中交二航局成都建设公司   
核心摘要:“第89幅地连墙超声波检测结果显示,40米深的墙体垂直偏差不到3毫米,比湖面还平整!
中交二航局成都建设公司“第89幅地连墙超声波检测结果显示,40米深的墙体垂直偏差不到3毫米,比湖面还平整!”二航局福莆宁项目总工程师陈少林指着屏幕上的波形图,语气满是自豪。图像下方,三维扫描生成的墙体轮廓里,红色标注的已完成地连墙如同地下“精密标尺”,在明挖段施工进度图上勾勒出毫米级攻坚轨迹。 由二航局承建的福莆宁城际铁路F2F3线长乐机场段项目,核心涵盖长乐北隧道施工,以及长乐机场段全线管片、箱涵的预制生产、养护与运输。作为福建省首个大直径铁路盾构项目,也是二航局近10年来承建的直径最大、埋深最深、单向掘进距离最长的大直径盾构工程,施工需连续穿越10余种地层及多类风险源,复杂程度全国罕见,施工区域地质条件堪称福州地质“万花筒”。 地连墙施工是项目的“硬骨头”。项目需建设122幅地连墙,深度介于17米至41.1米之间,且要在孤石地层与风化岩层交错区“扎根”。软硬不均的复合地层极易引发成槽偏移、槽壁坍塌,对钢筋笼吊装精度、混凝土浇筑质量要求严苛。传统施工靠经验判断,精度误差常超2厘米,远难满足项目1厘米内的高精度要求。  破局关键在“精准感知”。团队将地质扫描与AI技术相结合,创新“三维扫描+AI分析”作业模式,即用超声波捕捉槽壁细微偏差与凸起,结合AI算法预判风险、优化方案,构建全流程数字孪生模型。“我们在常规超声波检测基础上,引入航空测绘用的三维扫描技术,比传统方式更精准。”陈少林介绍说。 然而,新方案在推进中遇到了阻碍,三维扫描设备捕捉的海量原始数据中,混杂地下水流干扰、设备震动无效数值、周边施工噪音波形干扰等“数据杂音”,传至AI系统后不仅占用大量算力导致分析速度滞后2倍以上,还出现“假预警”“漏判断”,技术融合效果未达预期。 “老工程师处理勘察报告时,总会先排除异常读数再分析有效数据。”陈少林回忆着研发灵感。团队借鉴这一“筛选思维”,自主研发数据预处理程序,梳理出12类常见数据干扰源,为程序预设“干扰识别模型”,自动剔除无效信息。经此“瘦身提纯”,系统数据处理效率提升90%以上,AI分析准确率提升至99.2%,最小可捕捉0.5毫米偏差,精准把控地连墙施工质量,确保核心指标稳定在最优区间。 第31幅地连墙施工时,三维扫描数据捕捉到槽壁局部存在7毫米细微凸起。虽在规范允许范围内,团队仍高度警觉,通过“三维扫描+AI分析”调整成槽机切削参数、优化泥浆配比,最终将垂直度偏差控制在3毫米内,相当于30层楼高度内偏差不超过1枚硬币的厚度。 走进智能生产中心,电子屏实时刷新每幅地连墙的施工数据。从成槽、钢筋笼吊装到混凝土浇筑,全流程记录汇成“地连墙数据库”。“我们给每幅地连墙都建立了专属数字档案。”项目经理罗利平介绍,档案整合了施工参数、扫描数据、养护记录等信息,构成完整的“数字孪生体”。借助AI预判风险,项目质量缺陷率下降了99%以上,真正实现了从“人控”到“智控”的跨越。 今年7月,随着第122幅地连墙的顺利完工,项目明挖段地连墙施工收官。98%的地连墙垂直度偏差控制在5毫米内,创造了深基坑施工领域的精度标杆。智能生产中心的122份数字档案如一座座“精准丰碑”,勾勒出传统基建向智慧建造转型的清晰轨迹。 来源:《交通建设报》福蒲宁项目 秦一洪 编辑:党群工作部  王 庆

吊车圈    吊车群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吊车出租网)
下一篇:

【中铁十局城建公司】中铁十局城建公司房建内装工程第二批施工分包集中采购框架招标公告

上一篇:

【中交一航局招聘】重庆交通大学到一航局走访交流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