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三公局华东公司遇见青春一年之期青声青语专栏时光轻抚,一年的时光如同一首悠扬的乐章,
在从学生到工作的旋律转换中,
奏响了成长的动人旋律。
站在这一年的节点上,
让我们带着满满的回忆与感动,
一同回顾这段充满爱与成长的旅程。
遇见青春感受美好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
一年前,我走出校园,告别土木工程专业的学习时光,怀揣着“亲手筑造城市天际线”的宏伟蓝图
,意气风发地来到临平新城项目部。彼时的憧憬里,满是挥斥方遒的方案论证与运筹帷幄的现场指挥。未曾想,我的起点,是工程技术部资料员那一方安静角落——理想中规划广厦的双手,首先握住的是一叠叠沉甸甸的工程文件与鼠标键盘。
最初的落差感曾如影随形。当同窗们在朋友
圈晒出施工现场的宏大场景时,我的日常被“品茗软件”里的资质报验、浩繁的日报周报以及为63次隐蔽资料刻录光盘的琐碎所占据。然而,一次图纸会审,悄然扭转了我的视野。
那次会审中,我紧张地对照图纸与规范,竟一口气提出了14条疑虑。当设计单位最终全盘采纳这些建议,并郑重致谢我们规避了潜在风险时,我心头一震:原来这方寸之间的图纸校核与资料把关,竟是保障工程安全与合规运行的真正命脉!那些曾被我视为枯燥记录的备案文件、材料报验表,每一页都是工程实体牢不可破的契约凭证。
这份顿悟点燃了心中的灯。我不再甘于被动接收信息,开始以“项目全周期守护者”的视角审视资料管理。面对达标管理流程中人工核对易错、版本偶发混淆的痛点,我主动将零散实践升华为体系——依据规范建立17大项资料管理体系,重塑归档流程。当跨部门协作因信息壁垒导致整改延误时,我推动建立线上协作看板,明确责任节点,更开创了分工区、楼栋、工种的线上同步日报机制。当发现方案修订未能及时同步至“极空间”平台时,“双人校验+时间戳标注”的严谨机制应运而生。每一次流程优化,都是为工程这台精密巨兽疏通信息血脉的努力。
最难忘的是完成临平建筑信用网26名人员备案及深基坑、土方等关键备案的时刻。当所有资料严丝合缝通过审查,我触摸到的不再是纸张的重量,而是项目合规运行的基石、是团队心血安全落地的保障——那些键盘敲击声与纸张摩擦声,终于在我心中轰鸣成建设者庄严的进行曲。
一年之期,图纸上的线条在我眼中已化作拔节生长的楼宇筋骨。我守护的虽非最耀眼的钢筋水泥,却是工程得以挺立、合规、被历史清晰记录的“神经中枢”。校园里的万丈高楼梦,如今已沉淀为对工程生命每一份记录的敬畏与雕琢。
展望前路,我将继续深耕这片看似幕后却至关重要的土壤:精进BIM技术与智慧工地融合应用,让数据真正驱动管理;强化风险预判能力,在合规的堤坝上未雨绸缪。我的岗位或许不立于塔吊之巅,但每一份由我守护的精准记录,都在无声浇筑着中国交建品牌的坚实根基——于方寸文档之间,我找到了自己建设万丈高楼的独特支点,并决心以此为始,持续为时代的地基增添一份可靠而精确的砝码。
从校园到职场END审核:张明云主编:马晓聪编辑:陈 佳来源:孙 悦( 临平新城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