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建10月18日重磅推出的七集纪录片《国之能脉》
正式开播第一集《高坝出天山》
带您走进天山腹地见证世界最高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
——新疆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诞生史诗
世界最高坝装上智慧“云脑”
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采用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设计,坝高247米,一举突破了国际公认的200米级砂砾石坝“高度禁区”。然而,建设过程面临重重考验:全年200多天风沙、50℃的昼夜温差、疫情、地震……面对1900万方砂石料的填筑重任,传统施工方式难以为继。
一个基于BIM+GIS技术的智慧管理云平台开始构建。这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场深刻的流程再造。它将碎片化的施工信息,转化为可计算、可优化、可预测的“数字孪生”大坝。
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如同大坝的“生命体征”,让两千万吨填筑料的控制精度达到了毫米级,为世界第一高坝奠定了最可靠的质量基石。
智能“碾压”与坝料“密码”的攻坚战
在广阔的作业面上,智能无人碾压机群正在施展“精准工艺”。研发团队攻克了戈壁狂风对卫星信号的干扰难题,创新采用“多基站+短时离线”方案,确保设备在恶劣环境下稳定运行。这些钢铁巨匠通过精准定位和实时传感,将每一次碾压的轨迹、遍数和压实度都转化为可视数据,实现了从“人控”到“智控”的飞跃,让大坝的“根基”坚如磐石。
与此同时,一场材料技术的攻坚战也在同步进行。技术团队创新工艺体系,将当地戈壁滩的天然砂砾石转化为优质筑坝材料,通过无数次试验将填料孔隙率降至16.5%。2024年阿克苏7.1级强震的考验中,大坝沉降率仅0.26%,以优异表现证明了中国坝工技术的卓越实力,为世界超高坝建设树立了新的技术标准。
“螺蛳壳”里造出智能“造塔机”
在三面陡峭山体围出的狭小凹口内,建设团队面临“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极致挑战。传统施工方案在这里全部失灵,大型设备无法展开,模板系统难以架设。项目团队大胆突破常规,从高层建筑“造楼机”中汲取灵感,创新研发出适用于水利工程的智能造塔机。
经过6个月的精心设计和3个月的精密加工,这个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终于迎来首次顶升。当操作按钮按下,模板平稳提升50多公分时,现场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这项创新最终替代了近6万平方米的人工模板提升工作,累计节省工期195天,为同类极端工况下的工程施工提供了宝贵经验。
367吨转子与“零误差”的匠心对话
发电厂房内,首台机组核心部件转子的吊装作业正在有序进行。重达367吨的转子需要分毫不差地落入基坑,这对吊装操作提出了极高要求。操作团队凭借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以吊运水桶磨练操作精度,将千百次的重复化作肌肉记忆。
在整个吊装过程中,团队全神贯注,确保每个环节万无一失。当转子沿着预定轨迹精准就位时,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次完美吊装为实现首批机组投产发电奠定了坚实基础,彰显了人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根脉相连,无言的家书点亮万家灯火
在这片热土上,建设者们以工地为家,以工程为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许多建设者的子女虽然不能常伴父母身边,但却在成长过程中早早读懂了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他们为父母参与建造的世界级工程感到自豪,这种精神传承成为孩子们成长中最宝贵的人生财富。这种精神如同胡杨般坚韧不拔、昂扬向上,在一代代能建人身上生生不息。
2025年9月20日,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成功下闸蓄水,正式登上世界舞台。这座247米的世界级高坝每年将向塔里木河生态输水34.2亿立方米,供给南疆地区19亿度年发电量,护航800万亩高标准农田,成为促进南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在中国水电史上铸就又一座丰碑。
以江河为卷,以时代为墨
跋山涉水、踏浪追光敬请期待《国之能脉》第二集
《丹心耀山河》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编辑:杨梦欣校审:齐立强来源:品牌部与中国建研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赴怀柔实验室调研交流
2026届全球校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