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90507177

【中铁一局】中铁一局沪渝蓉高铁智能拌合站混凝土产量突破百万方

2025-10-15 17:20:58浏览:59 来源:中铁一局   
核心摘要:中铁一局沪渝蓉高铁智能拌合站混凝土产量突破百万方
中铁一局在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关键动脉——沪渝蓉高铁建设中,一座占地约42亩的现代化拌合站正日夜不息地运转。随着目前国内最长、最深、规模最大的地下高铁站——海门北站预留核心区首块底板顺利完成浇筑,沪渝蓉高铁项目1号拌合站累计混凝土产量突破100万立方米的消息迅速传遍全线。这不仅标志着工程进度取得重大突破,更展现了智能建造与标准化管理深度融合的典范力量。 100万立方米混凝土,足以填满400个标准游泳池,若将其浇筑成一条宽10米、厚30厘米的公路,可延伸超过330公里,几乎相当于从北京直达济南的距离。对于设计总方量150万立方米的1号拌合站而言,百万方的突破,意味着主体工程任务已完成三分之二,为后续轨道铺设、电气化施工等关键工序按下了“加速键”。 在1号拌合站,智能化已深深嵌入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智慧中枢系统集成拌合集中控制、车辆调度指挥与环保监控平台,实现对每一方混凝土的配比、温度、运输轨迹的全流程实时追踪,确保质量可控、过程可溯。面对高温环境下混凝土浇筑的技术难题,项目团队勇于创新,引入“骨料仓喷雾降温”与“风冷螺杆式冷水系统”组合工艺,实现对出机温度的精准控制,有效保障了混凝土性能的稳定性。同时,通过“砂石分离—沉淀池过滤”的闭环水循环系统,实现了废水、废渣的回收与再利用,将绿色、可持续的施工理念贯彻到生产全过程。 在绿色化转型道路上,项目率先采购并使用电动装载机,取得了立竿见影的经济与环境效益:每年可节省维修费用约1.5万元,降低燃料费用高达51.26万元。这一举措更以“零排放”的运营优势,贴上鲜明的“绿色标签”,为探索新能源设备应用、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成功实践。 在软件管理层面,项目部积极响应企业数字化战略,深度参与并成功部署了多项智能管理系统:“无人过磅系统”实现了物资计量的自动化、透明化,大幅提升效率;“骨料仓库存实时监控系统”让原材料管理一目了然,有效保障生产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机智管家”与“材料消耗制”等软件的协同运用,构建了从生产计划到实际消耗的全流程成本控制闭环,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落到实处,推动项目管理迈向数字化、智能化新阶段。 为实现高效运转,拌合站布局经过精密计算与优化。核心区域内,18个全封闭式料仓、32个水泥罐集群有序排列,并配备有4个万吨级备料场及32个移动式粉料储蓄罐。这种规模化、集约化的仓储配置,如同一个高效的“物流枢纽”,即便在连续阴雨或原材料供应紧张的条件下,也能确保储备充足,为持续、大规模的混凝土生产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物资保障。正是这种“标准化建设+智能化运营”的双轮驱动模式,使得1号拌合站运行效率持续攀升,单日峰值产能成功突破3000立方米,创造了瞩目的“沪渝蓉高铁速度”。 随着剩余50万立方米混凝土生产任务的全面启动,拌合站已部署更为先进的动态优化调度算法,预计可进一步提升整体产能利用率达15%。待沪渝蓉高铁全线贯通后,区域间的通行时间将由现在的4小时大幅压缩至2小时以内,这条交通大动脉将成为串联长三角城市群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纽带,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100万立方米混凝土,既是冷峻而坚硬的工程数据,也是无数项目建设者用智慧、匠心与汗水浇筑的温暖答卷。当未来的列车风驰电掣般呼啸而过时,钢轨之下那已然凝固的百万方混凝土,沉默而坚定地见证着基建行业的磅礴力量与非凡梦想。 来源 / 三公司通讯员 / 雷超 段志贤 孔令东编辑 / 杨智友

吊车圈    吊车群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吊车出租网)
下一篇:

【中铁十五局集团轨道交通运营公司】新朔铁路运输处持续大干集中修

上一篇:

【中铁一局】金昌市委书记王方太到中铁一局兰张铁路武张段项目调研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