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90507177

【中交二公局】一隧贯天山(一)丨在“世界地质博物馆”挖隧道

2025-10-14 20:54:40浏览:61 来源:中交二公局   
核心摘要:一隧贯天山(一)丨在“世界地质博物馆”挖隧道
中交二公局编者按 胜利隧道迎通途,丝路焕彩启新篇。新疆乌尉高速全长约319.7公里,是中国交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工程,建成后将打通天山南北,改写南北疆时空格局,为新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铺就通途。二公局乌尉6标项目主要负责世界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天山胜利隧道出口端施工任务。这条“超级隧道”全长22.13公里,穿越16条地质断裂带。项目成功应用世界首创“三洞+四竖井”方案和“中导洞TBM+双主洞钻爆法”工艺,创造了“长隧超短打”的工程奇迹。 在天山胜利隧道即将通车之际,二公局官方微信特别开设《一隧贯天山》专栏,讲述二公局建设者扎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设世界最长高速公路隧道期间攻坚克难,与当地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事迹,以“中国隧”金名片谱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璀璨华章的故事。 在”世界地质博物馆“里挖隧道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世界七大山系之一的天山 素有世界地质博物馆之称 然而堪称世界奇迹的是 一条隧道成功贯穿了这座巍峨的山脉 穿过16条地质断裂带克服涌水、岩爆等地质灾害的挑战 连接起曾被天山阻隔的新疆南北 实现了新疆各族同胞几代人的夙愿 这就是二公局新疆乌尉6标项目建设者 以现代”愚公移山“精神修建出的 世界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天山胜利隧道 在海拔3000多米的天山深处 荒无人烟的大漠戈壁旁寒风呼啸 见证着全长22.13公里的天山胜利隧道的诞生 隧址施工区域自然环境恶劣 竖井最高海拔近3600米 年平均温度在零下5℃山顶积雪终年不化每年只有6月中下旬至8月中上旬 不会下雪,气温在20℃左右 其余月份都在寒冷中度过 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晚上温度几乎都在零下 恶劣的环境成了最大的难题 千难万险攻克临建难题 项目建设初期临时驻地没有供电和暖气 建设者白天顶着干燥寒风在草原奔劳 晚上蜷缩在蒙古包中睡眠 遇到大雪封路基本无法出行 泥泞的山路更是增加了出行时间成本 项目驻地距离最近的县城70多公里 开车仅单程就需要3个多小时 生产生活物资运输极为不便 想和家人朋友通电话也只能从临时驻地驱车前往7公里外的村口 短暂聊上几句又要赶回临时驻地 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项目临建队伍的队员们 坚持做好项目前期临建工作和驻地协调事宜 没有一人抱怨或退缩按时完成了项目经理部及各场站临建任务 雪山上的竖井攻坚战去时雪满天山路,雪上空留马行处 3号、4号竖井踏勘选址时 复杂的施工环境不断考验着团队成员 陡峭的山峰连绵不绝踏勘时只能选择最原始的交通方式 起初只能靠步行但实践发现看似不高的山体 甚至耗费3个小时都走不到半山腰 还有同事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 负责人李亚隆让队员停止踏勘 连夜下山寻找牧民帮助 借来牧民马匹骑马先后5次踩着齐腰深的积雪 跋涉60多公里的高山雪原 才确定了最佳选址方案 天山胜利隧道三号竖井 3号竖井取水不便没有施工和生活用水项目决定架设水管在天山上进行“南水北调” 从4#竖井把水送过去山体陡峭,机械车辆无法到达 全部要依靠人力劳作项目党员先锋队38名队员 在海拔近3600米的雪山上 顶着风雪天气扛着90公斤的钢管步行爬坡2公里完成230多根管道架设为项目顺利完成施工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新技术、新装备保驾护航 天山山脉地质复杂给隧道施工带来众多困难和挑战 胜利隧道需要穿越16个地质断层破碎带 隧道埋深达1112.6米距离山顶最大距离可超过千米 意味着隧道承受着天山山体的万钧重量 隧道内一块相当于人手指甲盖大小的岩石 需要承受200多千克的重量 超过一般岩石承载力的50倍 破碎的岩层在山体巨大的压力下 隧道施工中非常容易发生“岩爆” 甚至坍塌等突发风险事故 除此之外在地质断层破碎带施工 还可能引发严重的涌水事故 如果隧道中出现大量的涌水 将对正在施工的工人和设备造成巨大的安全威胁 项目团队采用大量新技术、新装备 最终成功克服了千难万险 打通了天山胜利隧道艰苦的天山高海拔环境 复杂的隧道内部施工环境 没能成为阻挡二公局建设者逢山开路的步伐 反而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 他们展现出无比强大的韧性和创造力 创造了天山奇迹大美新疆绽放中交蓝之花 胜利隧道迎通途丝路焕彩启新篇下期,让我们一起聆听 新疆乌尉6标建设者通过科研技术攻关 成功创新世界第一长隧施工方案的故事 供稿丨王   亮  摄影丨邓凌东 编辑丨蔡淑婷  审核丨詹行塔

吊车圈    吊车群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吊车出租网)
下一篇:

【中铁十五局集团轨道交通运营公司】新朔铁路运输处持续大干集中修

上一篇:

【中交二公局】局召开2025年应收款项催收工作推进会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