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建筑集团西南建设有限公司小新说 2025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山”理念20周年。中央企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走出了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不断提升绿水青山“颜值”、挖掘金山银山“价值”,让绿水青山成就金山银山、金山银山永葆绿水青山。
有图有真相!“国资小新”推出“两山画卷”系列视觉报道,带您走进中央企业绿色实践的第一现场。今天为您带来第三期,看央企如何通过技术革新、能源替代、循环利用和智能制造,实现产业结构的深度脱碳与绿色升级。
作为绿色低碳发展的国家队、主力军,
中央企业将部分产业原有的
高耗能、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
转变为了绿色、集约、高效的
高质量发展新路。小新与您一起走进这本大型绿色转型实录,
看那些“只道是寻常”的产业,
拥有怎样“不基础”的当下与未来。
“不基础”的清洁能源应用
相比起“基础的”化石燃料应用,构建一个清洁、低碳、安
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我国能源革命的方向。
中国船舶集团 旗下中船科技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台1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满发风速下,每年可输出约7400万度清洁电能,满足4万户家庭用电需求,相当于每年可节约标煤约2.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万吨。
哈电集团锅炉公司为中国三峡集团 三峡恒基能脉瓜州70万千瓦“光热储能+”项目研制吸热器设备,采用自主研发熔盐高效吸热技术,应用国内领先的“2塔1机”塔式光热技术,全容量投产后年发电量约20.3亿千瓦时,可满足约67.6万户家庭年用电。
绿电的“自产自销”,也已是寻常。
中交集团 承建的澳门垃圾焚化中心,拥有澳门首个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的行政办公大楼,这栋楼的1000平方米夹胶玻璃中融入了光伏碲化镉,在25年有效寿命内可发电约420万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700吨,使建筑物成为能源产生和环境保护的载体。
氢能,在我国能源格局的优化重构中已稳占一席,它可在各种场景下转化自如。
中国大唐 锡盟新能源事业部多伦15万千瓦风光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以“绿氢”代替“灰氢”,助力煤化工实现绿色低碳转型,项目投产后,年制氢量达7059万立方米,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93万吨。
中国华电 所属内蒙古华电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工业天然气掺烧绿氢示范项目现阶段实践中,天然气掺氢比例已稳定控制在20%的水平,有望每年实现高效消耗和利用绿氢达2000吨规模,将显著提升二类工业天然气在燃烧和传热领域的效率。
东方电气集团构建 园区低碳生态系统,打造绿色低碳总部示范园区光储氢综合能源项目,每年可贡献160多万度绿电,搬运100万度谷电至用电高峰期使用,减排二氧化碳近1000吨。
对清洁能源的应用,已在不少产业全面铺开,并催生出一系列相应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AS700D是航空工业集团 旗下的一款全电动力飞艇,采用先进的锂电池电驱动系统、螺旋桨系统、推力矢量系统及冷却系统,取代传统的航空发动机和燃料系统,飞行时几乎达到零排放,飞行噪声也会更低。
中国铁建 旗下中铁二十局长安重工公司聚焦新能源装备、无人驾驶和智能制造等领域,成功开发6大类16款新能源装备及2款无人驾驶设备,包括国内首套隧道施工电动出渣装备和陕西首套无人驾驶电机车、装载机等,累计减排二氧化碳超30万吨。
“不基础”的技术工艺改造
中央企业不断改造传统的产业的技术、工艺
,将降能耗、减污染这个“基础”的要求做出了“不基础”的成果。
中国华能 所属临沂电厂采用的COAP技术(低温氧化吸附工艺)是全球首套燃煤污染物近零排放治理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COAP机组粉尘等烟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均低于1毫克/标准立方米,远低于火电机组污染物超低排放标准。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中国五矿 所属中国盐湖通过“三化”改造,在钾、锂、镁三大领域取得显著成效:钾产业每年多回收钾肥1.33万吨,回收空压机余热,每年节能665吨标煤,减排450吨二氧化碳;锂产业建成大型太阳能供热项目,使生产每吨碳酸锂的能耗降低超20%;镁产业回收利用工业废气,预计每年节约300万立方米天然气。
国机集团 旗下中国一拖铸锻公司创新推广太阳能自动烘干技术、引入3D打印模具制造工艺,并以电加热热处理线替代传统天然气设备,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73.3吨,节约天然气54.1万立方米。
兵器工业集团 微电子院改造超纯水系统换热单元,采用单台锅炉和独立管道对原水换热,降低锅炉出水温度,改造后既满足换热需求,又提升系统稳定性和容错率,同时降低天然气消耗——项目年节约天然气47万m3,折合标煤625吨。
废气减少,大地呼吸更畅,废水排放优化,绿水青山更带笑颜。
中国建筑 旗下中建生态环境南京市江北污泥处置项目,通过对污泥干化系统的优化改造,使污泥含水率降低2%左右,热值提高约351kj/kg,折算成柴油约为160t,年节约能源费用约130万元;通过废水零排工艺以及技改,年减少废水排放量约150420吨。
中国中铁 工业旗下中铁宝桥南京公司采用高经济性锻压一体化技术,实现模具润滑废水循环使用,年节水超110吨,模具寿命提升近一倍。
中国信科 在生产中采用挤出机红外加热技术,相比传统电阻丝加热,实现秒级快速启动,预热时间缩短超50%;控温精度达±1℃,单位能耗降低13%以上,年节约电费超80万元。
在“技改”的同时,新材料的应用也带来显著的新变化
。中国建材集团旗下中国巨石基地采用自主研发的无氟无硼、高模高强E7-E9玻璃配方,从源头上减少了矿产使用和碳排放。
南方电网 全球首台500千伏植物油变压器采用天然酯绝缘油,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显著降低。用油量约65吨,可减少碳排放72.8吨,相当于25万辆汽车行驶1公里的排放,且绝缘油可完全自然降解,杜绝土壤和水源污染风险。
管道换个材料,对排放就有大影响。
中国林业集团 研发的竹缠绕复合管生产线,使生产效率提升约20%,单位长度生产能耗为54.9 kgce/m,较焊接钢管等管材节能32.2%–77.6%;单位碳排放为125.7 kgCO?/m,较其他管材减碳149.4–487.3 kgCO?/m。
“AI+”,正在助力绿色生产、生态治理。
为破解传统空压站高耗能难题,
中国一汽 红旗制造中心繁荣厂区通过“传感器+AI算法+智能阀门”协同实现动态调控,实时监测压力与流量,每5秒采集数据并自动匹配最优机组组合,成功从“粗放供气”升级为“精准匹配”,系统投运后,压缩空气电气比由0.13kWh/m3降至0.11kWh/m3,年节电127万度,减排二氧化碳744吨。
中国电信 基于自研云芯AI模组,为水表企业提供智能化升级方案,实现数据智能采集、故障精准定位与预警,大幅缩短故障处理时间,原来节水也可以如此智能。
“不基础”的资源循环利用
保护绿水青山,既意味着保护、修复,也蕴含着“省”而“好”地建设美丽中国的朴素智慧。“开源”固然要绿色
,做好“节流”,本身就是另一种良性的资源拓展。
中国建筑所属中建四局承建的陕西韩城余热利用清洁供暖项目,
通过收集龙钢余热向城市进行供热,把“不浪费”做到实处,
预计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0.38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76万吨。
中国节能 所属麦王环境内置沉淀增量微生物一体化生物反应器,创造性地将传统AO生化反应池、沉淀池、污泥回流、混合液回流集成为一体,占地面积仅为传统的1/2;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达到98%以上,实现了含油废水的最大化及低成本回用。
国药集团 中国生物系统优化制水参数、升级冷凝水回收装置、回用工艺及检测废水,全面提升设备水效,并积极引入绿色低碳技术加强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利用。2024年以来,通过回收冷凝水、RO浓水、废注射用水及车间清洗废水等,累计回收利用水资源102万吨。
中国电气装备 所属平高电气建设电镀及综合污水处理站,实现废水循环与重金属“零排放”,并建立涵盖无组织排放、VOCs、污水、用电及固废的自动监控体系,系统年处理废水130万吨,实现铬、银等重金属零排放,年节约新水14万吨。
国家电网 创新提出“分散回收、灵活处置、统一检测、循环利用”六氟化硫循环再利用减排新模式,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回收净化成套装置,提升气体回收与循环利用效率,并研发混合气体替代技术以减少六氟化硫使用。2021至2024年间,累计回收六氟化硫1798.7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4369.4万吨。
自2023年10月部署天然气回收设备以来,
国家管网集团乌鲁木齐作业区累计回收天然气31万立方米,创造经济效益91万元;每回收1万立方米天然气,相当于减少排放14.6吨二氧化碳。
废料里的残留物,都不一定是“废料”。
中国中化 所属中化泉州石化充分利用动力站锅炉粉煤灰中的残留氧化钙,将其用于动力中心锅炉炉内脱硫,每年可减少粉煤灰外部委托综合利用量8万吨。
垃圾也是“潜在能源”!
中国建科 所属中国城建院设计的广州市第六资源热力电厂项目选用“三炉两机”方案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垃圾量2000吨/天,年处理量73万吨,配备的烟气系统是全国首个采用“SNCR+半干法+干法+活性炭喷射+布袋除尘+湿法+SCR”全套组合工艺,发电除电厂自用有余,还能并入电网。
中国移动 研发的“海洋垃圾治理数字化平台”,利用区块链和大数据技术,实现海洋垃圾从回收到利用的全链条可追溯管理。截至目前,平台已处理海洋垃圾6.56万吨,减少碳排放1.1万吨。
在能源、化工、制造、
建筑、交通等诸多领域,
中央企业以实干为基、以创新为翼,
开展系统性、全链条绿色改造,
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这些国民经济大厦的重要基础,
正以一种“不基础”的方式,
迈向它们的未来。来源:国资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