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公局第八工程有限公司苏州地铁7号线延伸线项目
主体班组-辛向臣 作为施工一线的“当家人”,我深知技术方案写得再漂亮,不落到作业面上就是一张废纸。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关键在于把纸上的安全技术措施,扎扎实实“钉”进每个操作环节、每个工人手上。接下来,我谈一下我的经验:
一是吃透方案,交底“掰开揉碎”,让措施从纸上“走下来”。
技术交底绝不能照本宣科。拿到方案,我先自己“啃透”,结合班组具体作业区域、人员、设备情况,把抽象的条文“翻译”成工人一听就懂、一看就会的“土办法”。比如“临边防护1.2米高”,我会指着具体位置说:“老王,你这里要加两道钢管,横杆在这,立杆间距不能超过2米,挡脚板必须钉牢,挡得住你掉下去的砖头!”危险源在哪里,怎么防,应急通道怎么走,必须掰开揉碎讲清,让每个工友心里都亮堂。
二要紧盯关键,防护“严丝合缝”,让隐患在源头“卡住关”。
作业面就是战场,安全防护设施就是“盔甲”。我每天开工第一件事,就是像个“找茬专员”一样,带着关键点检查表,逐一核验:
登高作业中安全带高挂低用点是否牢固可靠,脚手架扣件有没有松动,跳板是否满铺绑扎,一个卡扣都不能马虎。用电安全中电动工具绝缘是否完好,电缆有没有拖地泡水或碾压破损,老化的线,见一条收一条。洞口临边中盖板是否足够强度并固定好,防护栏杆是否稳固达标,警示标识是否醒目,发现防护被挪动或破坏,停工整改是铁律。特种作业中动火票证齐全吗,消防器材就位吗,看火人责任是否明确,氧气乙炔瓶间距够不够,像这些关键环节,必须死守。
三要动态巡查,纠偏“立竿见影”,让违规在苗头“刹住车”。
施工是动态的,风险也在变。我大部分时间“泡”在现场,重点盯:措施执行走样没有?比如要求分层浇筑,工人图快想“一浇到底”,立刻叫停,讲清坍塌风险,盯着按方案来。防护设施是否被破坏或失效,比如大风刮开了洞口盖板,或者有人图方便拆了防护栏杆,我会第一时间恢复原状,并追查原因,严肃教育。此外还有环境变化带来新风险。比如雨后土质变松、场地有积水,这时要立即评估,该加固加固,该排水的排水,该停工的停工,绝不心存侥幸。
四要用好工具,标准“可视化”,让规范操作“成习惯”。
一是“手指口述”不能停,关键工序操作前,要求工人大声复述步骤和风险点,既是提醒自己,也是互相监督。二是安全警示“看得见”要在危险区域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牌、风险告知牌、应急处置流程图,让安全信息抬眼可见。三是样板引路“学得会”:对复杂的防护搭设或新工艺,先做样板段,组织工人现场学,确保人人掌握标准。
说一千道一万,作业面的安全,靠的是班组长这颗“螺丝钉”把技术措施死死拧紧在每一个环节。只有我们眼里不揉沙子,手上不留情面,脚下不停巡查,才能把纸上的“安全”二字,真正筑成守护工友生命的铜墙铁壁。安全,容不得半点花架子,必须实打实落在作业面上!
来 源 | 苏州七延线项目·辛向臣
校 对 | 苏州七延线项目·李奇涛
责 编 | 陶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