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三航“灯光也讲‘节制’,才能守住城市的星空。”三航局西安地铁10号线项目提出了一条看似简单却深刻的管理理念——
光污染最小化设计。这个理念既是对城市生态责任的回应,也是对项目精细化管理能力的一次集中检验。
华灯初上,千年古都西安披上一层流动光影的华服。西安地铁10号线如一条银色巨龙,蜿蜒穿越泾渭两河,全长7.1千米的泾渭河公轨合建桥被光线轻轻点亮。
桥边,不少市民和游客驻足欣赏,“这灯光秀媲美大唐不夜城”“看一场灯,游一座城”……朋友圈里,地铁灯光秀的高颜值图文刷屏,引发广泛关注。
但在热闹与赞誉的背后,项目技术人员心里始终铭记着一个初衷——
既要点亮城市地标,也不能打扰居民、惊扰候鸟。
泾渭合建桥地处湿地保护区,紧邻高层住宅与咸阳国际机场,属于航空管制范围,任何超标灯光都可能影响居民休息和飞行安全。
“亮就要亮得恰到好处。”为了落地
“光污染最小化设计”
的理念,项目副经理王江南带队联系设计单位与灯光厂家,连续3天内完成了十余轮论证,反复模拟不同时段、不同气象下的光照范围,最终决定放弃原方案中亮度高、颜色纯、发散角度小的激光灯,
选定亮度和光污染程度相对可控的光束灯,并通过控制光束角度在30至65度之间,
确保灯光只照“该照之地”。
项目团队还创新使用偏配光技术,将光源埋入低位灯带中,在地铁匝道与引桥区域实现“见光不见灯”。
这种隐藏式照明不仅极大程度减少了溢散光,也保障了车行区域的视野清晰。同时,
候车区则采用低色温灯光,尽可能避免强光直射周边湿地,
减少灯光对夜间候鸟迁徙的干扰。
项目团队对“最小化”的理解并不止于设计,更延伸到了运营的全周期。
最具挑战性的节点,出现在实现“追光效果”的施工阶段。根据原设计方案,列车通过桥体时,桥梁灯光应如影随形、同步闪耀,演绎出“列车驭光”的动感场景。然而,首次联调测试中,灯光切换总是“慢半拍”,最严重时延迟高达10秒。
为此,王江南和团队登上无人驾驶列车车头,连续一周全桥段跟车,通过无人驾驶数据面板逐段记录地铁上桥、跨桥、进出站不同区段的运行速度,采集上千组数据,
逐一排查信号传输延迟与速度波动造成的误差。
经过算法优化与系统调试,最终将灯光与列车同步误差控制在3秒以内。
当列车穿越泾渭两桥,车头灯与桥体灯同时跃动、步调一致,宛如星河奔涌、光轨飞驰,令无数市民惊叹于“科技与浪漫”的结合。
节能效果也随着“光污染最小化设计”的深入推进,实现了从细节到系统的全面优化。
地铁10号线全线部署了集成监控、信息发布、紧急报警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路灯系统,并设计了日常、夜间、节能、节假日四种运行模式。
根据时间段自动切换光色与亮度,白天冷暖对比凸显桥梁结构线条,深夜则自动调暗灯光,
节能率高达50%-70%,整体能耗降至传统照明的一半以下。
“光污染最小化设计不只是一个技术选择,而是项目团队对城市、对居民、对自然负责任的庄严承诺。”望着泾渭二桥的璀璨光影,王江南眼中泛起自豪。
如今,泾渭二桥已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新地标,这不仅是三航局用管理理念指导施工实践的典型样本,更是一张熠熠生辉的西安城市名片。
来源:二公司撰稿:王心慈配图:李信明统筹:马可可副主编:沈煦编辑:曹佳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