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90507177

【中交三航】潮汐丨构筑“海上风车”的脊梁

2025-10-12 23:27:34浏览:121 来源:中交三航   
核心摘要:潮汐丨构筑“海上风车”的脊梁
中交三航基地的清晨,海风凛冽,阳光还未完全穿透薄雾,海面上泛着微光,像是无数细碎的银箔在跳动。 远处,一艘运输船正缓缓驶来,船身划破海面发出低沉而有节奏的声响。随着船舶稳稳地停靠在三航局刘五店生产基地码头泊位上,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扑面而来。船身跟着波浪轻轻摇晃,发出低沉的吱嘎声,仿佛在积蓄力量,等待着它的使命——装载用于支撑海上风电机组的单桩出海。 潮位尚低,装载作业仍需等待。我和基地技术员王德胜并肩站在码头边,目光落在那两根静静躺在地上的单桩,它们通体黄白相间,表面光滑如镜,每一根都长达110米,重达2000吨,像两条沉睡的巨龙,等待着被唤醒。 “不容易啊!”王德胜的声音不高,带着一丝沙哑,像被海风磨砺过。他蹲下身,粗糙的手指拂过单桩冰冷光滑的表面,最终停在一道几乎看不见的焊缝接口处。“这几个月,从第一块钢板切割开始,这两根单桩就在所有人的眼皮子底下‘长’起来了。”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的思绪被拉回身后的巨大车间。那里,并非只有他口中的“不容易”3个字。 我见过工人们蹲在巨大的筒体内部,在弧光闪烁的密闭空间里,专注地进行着焊接作业。因为在深海海底,它们将独自承受万吨风机和海底涌流的反复冲击,必须尽可能完美无缺。 车间内,精密仪器持续不断的嗡鸣,技术员们眉头紧锁,一遍遍核对数据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这些单桩,是未来“海上风车”扎根海底、巍然屹立的唯一根基,是风机百吨塔筒和巨大叶片得以迎风旋转的坚实脊梁。 “再看那边”,王德胜站起身,指向基地深处那片初具规模的厂房、高耸的龙门吊,“4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烂泥滩。潮水一涨,啥都淹了。” 他的目光掠过眼前这片由钢铁和混凝土构筑的壮阔图景,仿佛能穿透时间,看到了当年第一台打桩机如何在泥泞中轰鸣着打下第一根桩基。那些填海造陆的日夜,那些顶着烈日或寒风浇筑混凝土的场景,那些在泥泞中铺设管线的身影……基地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汗水,也铭刻着从无到有的艰辛。 如今,这里已是能孕育“巨龙”的摇篮。 潮水终于涨平了码头与船面的高度。一声低沉的汽笛划破清晨的宁静,催促着启程。在精确的指令和对讲机的短促交流声中,两根单桩被稳稳地固定在船舶上。 运输船再次鸣响汽笛,悠长而浑厚,载着那两根在阳光下闪耀如金甲的“脊梁”,向着浩渺的深海驶去。我站在码头,目送着它渐行渐远。海风拂过,带着咸腥,也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悸动。 那两根单桩,将潜入海底,沉默地矗立在波涛之下,用钢铁之躯托举起高耸入云的风机塔筒和旋转的叶轮,将呼啸的海风转化为进入千家万户的清洁电能。它们不仅是冰冷钢铁的造物,更是无数个日夜、无数双手、无数份专注与汗水凝结成的深海基石。 又有一片海域将被改变,而改变的起点,正是脚下这片土地和那些默默无闻的、用双手丈量深海梦想的人们。 海风依旧凛冽,心中却涌动着比海更深的敬意与暖流。 我转身离开码头,心中却久久不能平静。这片海域,这片基地,这些单桩,都将成为我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来源:六公司撰稿:金通 陈诚图片:田瑞林统筹:马可可副主编:沈煦编辑:刘睿馨

吊车圈    吊车群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吊车出租网)
下一篇:

【中铁十五局集团轨道交通运营公司】新朔铁路运输处持续大干集中修

上一篇:

【中交二航局五分公司】李志成到宜来高速项目调研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