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在小兴安岭的莽莽林海中,一座现代化矿山如巨龙盘卧。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爆破轰鸣,却有着中铁九局人十五年如一日的坚守;这里不见钢筋铁骨的摩天大楼,却矗立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用智慧铸就的丰碑。中铁九局伊春采矿厂项目用"党建红"引领"矿山绿",以"数字芯"激活"黑土金",在祖国北疆书写了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和谐共生的时代答卷。
中铁九局承建的伊春鹿鸣钼矿,是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露天钼矿采剥项目,矿区面积4.6平方公里,钼矿石量8.14亿吨。设计规模为日处理矿石5万吨,年处理矿石1500万吨。工程自2010年开工以来,累计完成采剥量超1.5亿立方米,连续15年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2025年伊春采矿厂获评中国中铁"红旗项目部"。
党建引领红色引擎激活"沉睡宝藏"
在年平均气温零下3℃的极寒矿区,项目党组织始终是攻坚克难的"温暖堡垒"。
"智慧党建"赋能生产变革。
"过去统计产量靠人工抄表,现在鼠标一点全明了。"党支部书记李冰峰指着智慧矿山云平台介绍。该项目创新采用"党员责任区+数字网格"管理模式,将6个党员责任区与13个先锋岗嵌入生产全流程;通过"设备健康度""油耗异常预警"等数字化看板,实现党建考核与生产指标同屏显示。项目先后获得伊春市工人先锋号、黑龙江省"安康杯"竞赛优胜班组等荣誉,党支部攻关课题
荣获中铁九局优秀攻关课题一等奖。
"精神富矿"滋养产业铁军。
项目创新"班前十分钟"党员微党课,将政治学习与安全交底深度融合,培育出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吕文发,多名优秀项目职工荣获伊春市五一劳动奖章、伊春市"好师傅好徒弟"等荣誉。
零下35℃的严寒中,电铲司机李建国操作着价值千万的"钢铁巨兽",他说:"咱们挖的是钼矿,更是精神富矿!"15年来,这支队伍累计创造产值超45亿元。
科技突围数字矿山解码"点石成金"
当传统矿业遭遇数字浪潮,伊春采矿厂以一场"静悄悄的改革",打破了人们对矿山"傻大黑粗"的刻板印象。
"云上矿山"重塑生产逻辑。
" 通过把财商法采'四融合'与'人机料法环'五要素系统集成,不仅让每个螺丝钉都有数字身份证,更让每度电、每升油都产生数据价值。"项目经理赵帅介绍。
在调度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跳动着实时数据:30台矿车运行轨迹、14台钻机工作状态、近百台设备的柴油消耗明细……使每个螺丝钉都有数字身份证。仓储物流中心主管陈永波展示的"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让维修成本直降10%。更令人称奇的是"AB油箱智能切换"技术,通过算法精准控制柴油标号混配,达到了节省燃油的效果。这个青年创新团队荣获了2022年度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获得6项新型实用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省级QC成果。
"绿色算法"守护林海雪原。
项目部积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结合绿色矿山创建要求,推动创建矿山采剥全产业链品牌优势,优化"爆破—铲装—运输"采剥工艺,爆破冲击波达到了0.8厘米/秒以内,比国家标准还严30%。项目部还利用爆破产生的废弃矿石维修挡墙、修平道路,利用铲装设备对边坡形象进行修整及采区边界绿化,实现了"采一座矿山,还一片林海"。同时,对采矿工业场地矿用自卸车洗车间进行完善,修整取水、污水沉淀及排放设施。配置专用降尘设备用于采区爆破后抑尘,做到采区喷洒全覆盖,确保无扬尘。
匠心传承冰与火淬炼"矿山脊梁"
寒地采矿,考验的不仅是设备性能,更是人的意志。在这里,"工匠精神"有了最生动的诠释。
"钢铁裁缝"的毫米追求。
机电车间里,焊花飞溅如星。高级电焊技师赵吉军每次在矿车底盘作业,焊接误差不超过0.5毫米,他的"矿车大梁裂缝修复"技术,为项目创造了价值。
项目推行的"1+N"导师带徒模式,已培养出48名技术骨干,其中90后占比达65%。"现在年轻人抢着学技术,咱们的‘吕文发劳模工作室’报名都要排队!"赵师傅自豪地说。该项目工作室先后荣获"黑龙江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中国中铁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伊春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铁力市劳模创新工作室”等称号。
"冻土课堂"锻造硬核团队。
凌晨三点的极寒矿区,探照灯刺破-40℃的夜幕。以吕文发为首的青年突击队正在实测自主研发的"矿卡无人驾驶集群系统"。这支"矿山极客"团队创新性地为新能源矿卡装配"电热马甲",成功攻克了极寒环境下电池续航锐减的行业难题。他们结合"用于露天矿冬季台阶爆破破碎冻层的起爆网络"专利技术,构建起一套智能化采矿体系,通过优化爆破网络参数,精准破碎冻土层,实现了严寒环境下连续高效作业。
未来已来北疆钼都的"星辰大海"
站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伊春采矿厂正以战略眼光谋划更长远的发展蓝图。
"循环经济"延伸价值链条。
项目聚焦"效益提升、 价值创造",加强与地方政府、业主单位的紧密联系,通过优化管理资源、全员建言献策及风险抵押机制等举措,提升项目盈利水平与资金保障能力。积极推进无人化、智能化、信息化及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应用,并深度参与抽水蓄能电站、堤防修缮等民生水利工程,推动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有机融合。
"数字孪生"叩响未来之门。
项目自主设计研发的"智慧矿山云平台"管理系统,通过不断优化"安全管理智能化、采购管理规范化、后勤管理可追溯、人力管理数字化、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危险物资闭环管控、建立四级产量体系、深化经营数据分析"等八大模块,实现了项目数字化管理升级。
平台实现了主体设备完好率提升5%、利用率提升10%、单台设备效率提升20%的效果,推动矿山管理提质增效。
坚持"高质量发展、差异化发展"
写好"海外发展、矿山服务、数智建造"
三篇文章 供稿丨三公司 编辑丨刘 有 杨春来
审校丨董德刚 张巍巍
终审丨高明洲 穆永亮
主办丨党建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