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90507177

【中铁九桥】致敬榜样 先锋力量︱一把焊枪,焊牢大桥“筋骨”

2025-10-12 19:14:45浏览:152 来源:中铁九桥   
核心摘要:致敬榜样 先锋力量︱一把焊枪,焊牢大桥“筋骨”
中铁九桥在时代的浪潮中,总有一群身影以行动定义信仰,用坚守丈量初心。他们是扎根一线的实干者,是创新突破的探路者,是润物无声的奉献者——先进典型如同熠熠星火,既照亮了奋斗者的精神坐标,更凝聚着催人奋进的磅礴力量。 我们特推出“致敬榜样 先锋力量”专栏,通过讲述有温度、有厚度的先锋故事,让榜样精神可感可学,让奋进力量触手可及。希望各位通讯员深入挖掘故事,积极来稿。 今天,我们带大家走进 第二届九桥工匠(技能标兵)、九江生产制造中心电焊高级技师余立坚 ,看他如何把军人的韧劲“焊”进每一座大桥、“焊”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八月的九江,太阳把地面烤得发烫, 九江生产制造中心车间里,更是热气腾腾。机器轰鸣中,一个被汗水浸透工装的身影格外专注——余立坚左手举着面罩,右手握着焊枪,焊花在他手边“嗞嗞”飞溅,落在厦门第三东通道工程桥梁钢结构G1标钢板上。 等他关掉焊枪,一条平滑得像用尺子量过的焊缝露了出来,而他的工装,早已能拧出水,他却像没察觉似的,盯着焊缝仔细检查。 这只是他28年工作里的一个普通片段。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精湛技术的背后是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淬炼,是他千丝万缝、千磨万击的不懈坚持。 从军营到车间,从一名电焊工学徒到电焊高级技师,余立坚先后参与30多座大桥的焊接任务, 用一把焊枪,把军人的韧劲“焊”进了每一座大桥,也“焊”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先后荣获“中国中铁安全卫士”、“工匠”“优秀共产党员”“十佳职工”“先进生产工作者”等称号。 从军装到工装:学徒的“淬火”之路 1996年,从武警九江边防检查站退役后的余立坚,第二年9月就走进了的大门。那时候他才21岁,浑身是劲,可对着钢梁、焊枪,却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什么都不会。 “没什么难的,肯下苦就行!” 余立坚跟着老师傅从最基础的活干起。一开始是搬运钢料,一天下来,晚上胳膊酸得抬不起来。在练习钢料切割时,火焰切割刀喷出的蓝焰温度高得吓人,稍有不慎便会铁水四溅,灼伤皮肤,留下星星点点的疤痕。 “尽管我们会提前做好劳动防护,把自己‘包裹’起来,但难免有防不胜防的时候。”余立坚想起那时候,笑着说, “疼是真疼,但咬咬牙就过去了。”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将这些基础活干得得心应手。 等摸到焊枪,新的难题又来了:电弧光一照,眼睛疼得像被针扎,手里的焊枪也不听使唤,焊出来的缝歪歪扭扭,像条爬不动的蚯蚓。衣服被汗水泡透,干了又湿,湿了又干,他却没打退堂鼓。每天别人下班了,他还留在车间练,琢磨怎么调电流、怎么握焊枪。慢慢地,他手上的茧子厚了,焊出来的缝也亮了——阳光底下一看,焊缝泛着均匀的光泽,漂亮得很。 “人呐,就像焊花,得经过高温烧、用力炼,才能亮起来。” 余立坚说,这是他从焊接里悟出来的道理。 急难险重冲在前:焊枪就是“冲锋号” 练出了硬本领,余立坚成了车间里的“顶梁柱”。很多高难度的焊接任务,他都游刃有余。 余立坚(右一)和工友们合影 2010年,他当上了焊接小组长。他所在的班组作为九江生产制造中心的核心作业层,工作责任重,生产压力大。作为一名小组长,不仅要自己技术过硬,还得带队伍干。他坚持以人为本做好现场管理与监督,确保班组零事故,遇上紧急任务,永远是往前冲。 2019年7月,彼时离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召开仅剩不到3个月时间。作为军运会的主通道工程,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工期节点迫在眉睫。余立坚及所在的小组接到吊机架设临时突击任务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那活儿难就难在“高”和“风”——在百米高空作业,风一吹,人都站不稳,更别说拿稳焊枪了;设备在上面也不好固定,万一滑下来,不仅耽误工期,还不安全。 “别慌,咱们一步步来!”余立坚带着工友们想办法。风大,他们就挑清晨、夜里风小的时候干活,还在作业平台上风处装了多孔防风网,既挡了风,又不会因为风阻太大出危险;设备不好固定,就用卡扣、绑带把焊机、气瓶牢牢拴住;就连衣服都选了阻燃的紧身款,免得风一吹衣服飘起来影响操作。遇上风稍微大一点,他就调整参数——加大保护气体流量、换粗点的焊丝、提高电流,保证电弧稳、焊得牢。 就这么在高温里、高空中鏖战了半个月,他们硬是按时完成了任务,为军运会的交通保障稳稳地“焊”上了一环。 2022年,一年一度的“小年”如期而至,各劳务队伍员工陆续踏上返乡探亲之旅,一线作业人员减少,项目履约压力骤增。余立坚主动请缨,带着10余名工友组成“突击小分队”,守在车间里。焊花闪着光,机器嗡嗡响,别人吃团圆饭的时候,他们在焊钢构件;别人贴春联的时候,他们在检查焊缝,为巢马城际铁路钢塔制造按下“加速键”。 跟难题“死磕”:把麻烦事变成“拿手活” “‘匠’字里面有个‘斤’,就是要跟活儿斤斤计较,遇到难题别躲,得想着怎么破解。” 余立坚常说这话,也真这么干。这些年,他解决的焊接难题,自己都数不清。 芜湖长江二桥项目钢管焊接时,麻烦事就来了:钢管运输、储存过程中易产生变形,焊接时对齐困难、焊接工位受限;更头疼的是,起弧不容易,且角度未控制好就会导致焊缝成型不良,内部还会出现气孔、夹渣、未焊透等缺陷。 顶着压力上,迎着风雨走。余立坚带领团队一遍遍地试,今天调调电弧长度,明天改改运条手法,做了几十组试验,最终摸出了门道——控制好电弧的长度和角度,不让熔池过热或冷却过快;运条时焊条摆至两侧稍作停顿,确保坡口两侧边缘熔化均匀,有效减少未焊透、咬边缺陷等情况的出现,焊缝一次性成型良好。 在世界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Q500qE板单元焊接任务中,由于Q500qE高强度钢为国内首次在桥梁中运用,材质特殊,对焊工操作技能要求极高。试焊过程中,变形、气孔、夹渣、冷裂纹等问题陆续出现,工友们都犯了难。 余立坚拉着大家一起琢磨,讨论预热温度、调整焊接参数、试试装反变形装置……一点点摸索。最后,他们通过焊前预热、精细调参数、装反变形装置、控制施焊方向,把这个“硬骨头”给啃了下来。 凭借丰富的现场经验和高超的焊接技术,从湖北公安长江大桥40毫米钢板熔透对接、九江长江大桥纵梁焊接效率低、5000吨级重件码头800吨吊具焊接到洛阳古城工程薄板对接变形等诸多难题,余立坚都一一破解,给企业省了不少钱,也闯了不少技术难关。 把手艺传下去:带出一群“好徒弟” 自己技术好不算什么,余立坚还想着把手艺传下去。作为江西省刘青电焊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一员,他成了青年焊工的“师傅”,手把手地教他们。 黄森林是2024年新入职的电焊工,如今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历练,已成长为班组中独当一面的岗位能手,这便离不开师傅余立坚的悉心指导与倾囊相授。为让黄森林尽快融入岗位,余立坚制定严格“三步走”培养计划——前三个月为基础融入阶段,让他熟悉工作环境、施焊流程及操作规范,树牢安全、质量意识;其次便是技能提升阶段,采用“我做你看”“你我同做”“你做我看”的点子,并逐步过渡至项目实操阶段,鼓励他在安全环境中试错,哪里弱就补哪里;最后便是骨干成长阶段,推荐参加创新项目、技能竞赛等,让他多锻炼,培养敢革新、会协调的能力。 “教徒弟不光要教怎么焊,更要教怎么做人、怎么做事。” 余立坚说。这些年,他累计培训青年焊工10余人,带领他们多次在技能比武大赛中拔得头筹,其中1人还成为了“江西省技术能手”。 焊枪轻舞,舞出精彩人生 焊花闪耀,耀动青春光芒 “看,这是我们劳动的‘勋章’” 余立坚指着手臂上淡淡的疤痕 略带腼腆地笑道“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想用我手中的焊枪建更多的桥,造福更多的人!” ———— END ———— 审核:魏   芳 校审:刘江迪编辑:张妹妹文字:刘黄丹来源:九江生产制造中心 —更多精彩,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吊车圈    吊车群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吊车出租网)
下一篇:

【路桥网】建工集团副总被逮捕!

上一篇:

【中铁十九局轨道公司】聚焦基层|穗莞深前皇项目开展“质量月”观摩会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