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七局集团夏日的武汉,骄阳似火。在合武高铁塘埠口滠水特大桥建设一线,中铁七局合武高铁5标项目三分部负责的四大控制性节点攻坚正酣。从刚进场时17天建好驻地、40天建成拌合站的“破局之战”,到如今桥梁上部结构全面施工的“提速之战”,中铁七局建设者正以实干,诠释着新时代高铁建设速度。
72米跨市政干道的精准之舞
清晨6点,位于黄陂区的塘埠口滠水特大桥临空北路连续梁施工现场已是一片繁忙。十多米高的墩身下,是50米宽的市政道路——临空北路。随着梅雨季节到来,建设者们正在抢抓一切有利时机,加快工程进度。
“这里是全线首件悬臂浇筑连续梁,它的施工工艺直接决定了后续工程的标准。”合武高铁湖北段站前五标三分部项目经理袁国楠介绍说,作为标段首个开工的连续梁,这里采用挂篮悬浇施工,每个挂篮重达108吨,相当于70辆小汽车的重量,而挂篮移动精度误差必须控制在1厘米以内,才能保证梁面线形,难度很大。
“去年我们刚进场时,项目周围还是遍布坑塘的荒地。团队克服了多个难题,仅用17天就完成驻地建设,40天在冻雨中建成标准化拌合站,为后续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袁国楠说。
96米系杆拱挑战航空限高
站上临空北路连续梁的钢铁长廊向西远眺,视线尽头那座初现雏形的钢铁虹桥,正是全线技术难度极大的跨横天线系杆拱,它的施工过程堪称“戴着镣铐跳舞”。
“此处桥梁的拱肋安装时,我们头顶只有5.2米的净空,而下方又是双向五车道、日均3.5万辆车流的一级公路横天线。”项目总工杨兵兵介绍说,由于紧邻天河机场,这里的施工高度被严格限制。项目团队创新应用数字技术,优化施工方案,采用“先梁后拱”的施工方式,解决了航空限高条件的钢管拱吊装难题,克服了横天线施工安全压力大的难点。目前,系梁支架已搭设完成,预计今年11月底可完成全桥施工。
五跨不对称的“平衡艺术”
在跨横天线系杆拱两公里外的汉十高速公路上空,建设者们正在用数字孪生技术编织起五跨连续梁的经纬。
这处连续梁桥全长363.5米,最大跨度92米。由于该连续梁是非对称特殊结构设计,施工及合龙的控制测量及线形监测压力极大。项目团队利用“袁国楠劳模创新工作室”平台,专门成立科研课题《基于数字孪生模型的刚构连续梁桥施工智能监控技术》,构建了基于多源点云数据融合的桥梁高精度、高完备数字孪生模型,有效保障了工程进展和施工安全。该项技术创新目前也已形成一项专利。
12组道岔的“钢铁拼图”
站在天河道岔连续梁群的施工现场,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四联连续梁如巨龙般延伸,12组道岔星罗棋布,这里是合武高铁进入天河站的“咽喉”工程。
“这里的单联最大浇筑方量达到了2809立方米,相当于同时填满11个标准泳池。而最长一次浇筑持续了22小时,两条混凝土生产线不间断同时供应才勉强保证顺利浇筑。”项目副经理常瑞瑞指着正在施工的梁体介绍道,此处道岔梁群处于软土地基及水塘范围内,部分区域水深达20米,因施工时对地基承载力要求较高,施工前需要先对地基进行处理,不仅难度大,工程量也很大。
项目部积极使用先进工艺,克服了各种困难,保证了项目顺利推进。在现浇简支梁施工过程中,技术团队在外模上设置了滑道,不用拆卸模板,极大缩短了工期。
匠心铸就品质工程 在7.2公里长的施工现场,280个墩身已完成80%、承台完成90%,2375根桩基施工已完成96%,四大控制性节点工程同步推进。这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大通道,正以科技与匠心加速贯通。
在抢抓进度的同时,项目团队始终坚持高标准管理。项目部实行“周保月、月保年”动态管控和“日清日结”任务清单机制,严格考核计划完成率。由总工牵头、班子成员轮流驻点指导的“夜间集中办公”制度,使新人快速成长为技术骨干。
而建设者们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高级领工员汤安华在冻雨期间驻守拌合站40天,带领团队完成3号拌合站建设,其制定的《工作细则》实现24小时随时迎检;商法部副部长周鑫通过系统调研,牵头编制11项标准化流程,打破部门协作壁垒;领工员吴焕从零基础成长为能独立负责工点技术管理,在国铁集团检查中获得好评;安全员郝俊勇坚持每日三次巡查,确保连续500天安全生产无事故......他们用专业与热忱浇筑着中国高铁的新标杆。
信息来源:中铁七局党委宣传部、四公司
本期编辑:林冲、王柯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