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三公局编者按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之年,也是把三公局打造“创新引领、功能突出、治理高效、充满活力”现代新国企的关键一年。三公局微信公众号特别推出“聚力新突破”专栏,生动展现三公局深耕“大交通”、进军“大城市”、加速海外优先发展的澎湃力量,和广大职工攻坚克难、创新创效、同心奋进实现“六大突破”的蓬勃朝气。
化迁改难题,筑绿色通途
济枣铁路项目步入建设提速期
五月的齐鲁大地,骄阳似火。随着上台阶最后一次光面爆破施工完成,济枣铁路项目坛山一号隧道成功贯通。这是220KV及以上高压线路迁改工程全面收官后,项目迎来的又一突破性进展。三公局建设者们迈着势不可挡的步伐,用实力和决心加速串联出这条联通省会经济圈与鲁南经济圈的快速通道,为“轨道上的山东”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01攻坚电网“大动脉”,智破施工技术关
高压线路的迁改工作 时间拉回到今年2月,项目部弥漫着凝重的氛围。彼时,团队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要紧锣密鼓地推进隧道、桥梁等重点工程的施工,确保进度不滞后,另一方面,220KV高压线路的迁改工作如同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时刻考验着团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此次迁改的220kV十兴线电力线线路总长约7.9公里,与枣庄南站场呈“V字形”交叉布局,严重制约着高铁站的开工建设。更为关键的是,这条高压线路是山东电网的“大动脉”,承担着区域电力输送的任务,迁改“手术”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整个区域电网系统的稳定运行。
面对刻不容缓的局势,项目先后多次联合业主单位、地方政府、电力单位召开专家会议,历经5个方案对比论证,最终确定先绕行至济枣铁路邱庄隧道上方,再跨越至铁路南侧的施工方案。同时,创新性采用“架空线路优化”技术体系,实施线路绝缘升级、防雷接地系统改造及通信光缆铺设工程。在供电保障层面,制定“分段停电、交替供电”调度方案,通过科学统筹资源与精细化管控,将停电影响范围压缩至最小。
施工过程中,项目同步构建起“监测-培训-应急”三位一体的防控体系,在铁塔周边布设的AI视频监控与传感器矩阵织就智能监测网络,对高空作业、机械吊装等高风险工序实施 24小时动态监测,借助毫米波雷达、红外热成像等技术实现毫米级精度预警,全过程保障安全生产。
5月23日,在最后一组设备调试完成后,银练般的电流贯通输送,项目提前3个月全面完成 220kV及以上高压线路迁改任务,横亘在施工进程前的障碍被有效破除。
02筑牢现场管控基石,树立绿色工程标杆
隧道贯通 坛山一号隧道位于枣庄市峄城区与市中区交界地带,全长440米,最大埋深约69.2米,隧址区不仅地形起伏大、地质结构复杂,更紧邻省级风景名胜区,密集的植被分布对环保指标提出了严苛的管控要求。
项目搭建起智能监测体系,24小时关注隧道通风状态、围岩变形等关键指标。积极引进智能化工装设备,隧道仰拱施工采用“液压栈桥+全环钢模板”工艺;衬砌施工采用带模注浆工艺控制空洞率;引入防水板铺挂台车匀速作业,配合智能二衬台车形成 “开挖-支护-衬砌”的全流程作业线,大幅度提升施工效率。
秉持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理念,项目将环保要求深度融入建设全周期。部署微型空气质量监测站,实时捕捉 PM2.5、PM10 等指标波动;打破传统“破坏-修复”模式,采用“边施工边复绿”工艺,在隧道进出口边坡构建生态基质层,形成覆盖度达 90% 的人工植被,与自然山体景观浑然一体。同时,科学优化施工时序,主动规避居民休息时段,实现文明施工与民生关怀的 “双平衡”。
从齐心起步到聚力攻坚,济枣铁路项目的建设者们在鲁南丘陵间,浇筑出一个又一个工程里程碑。这条连接山东南北的交通动脉,凝结智慧汗水,发出新时代交通强国的铿锵足音。
来源:交通轨道公司 雷跃明 昝瑞编辑:马一宁主编:鲁安琪校对:徐德锋初审:高亚航审核:李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