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三航6月30日,随着小洋山北侧施工海域FBD-17号桶式基础结构顺利沉至标高,三航局实施的西防波堤项目单月安装桶式基础结构达到13个,将本项目单月沉桶最高纪录提高62.5%。
小洋山北作业区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拟建设7个7万吨级和15个2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同步实施相关配套工程。其中,西防波堤工程纵轴线长2.8千米,由136组桶式基础单元排列组成,
采用“软体排护底+桶式基础结构+上部结构+抛石护底”的新工艺。
区别于洋山深水港一至四期,小洋山北侧直面外海,由于没有内陆遮挡,施工海域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风力大于7级,平均单月可作业天数12天,极端天气下单月仅有4天可作业。
为了抵挡北侧外海海域的巨浪,总经理部以创新创效为动力,在三航局2025年工作会提出的“八大战略行动”指引下主动探索国内首创的新型桶式基础结构作为码头下部结构、防波堤结构的新思路、新工艺。
总经理部在工程建设中不断实践、不断优化,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工艺,既填补了恶劣作业条件下新型桶式基础结构施工的空白,
也为践行“高质量发展突破年”战略部署,通过新技术站稳洋山港开发市场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6月是北侧海域一年中最“温顺”的时段,最合适不间断作业,项目团队提前一个月就为6月冲刺做起了准备。
为了能把握住所有作业窗口,团队先是对海域流速实施“三重监控”,通过天气数据、海上风浪和流速数据的交叉比对,最终整理出以小时为单位的施工海域风速、涌浪、潮位数据分析表,并在此基础上将安装时间节点细化到半小时内。
为了提高现场出驳和安装效率,安装团队坚持给每个桶式基础结构定制“专属”施工方案,做到“一桶一策”,将施工工序细化为13个具体步骤,让近百人的作业团队能够全面清晰地了解每一道工艺流程和每一个细节把控。
同时,项目调度中心按照施工工序精密布置现场的船舶调度,明确船舶之间的调动,避免出现锚位和航道打架的问题,大大节约了时间。
安装队伍各司其职,严格按照计划表施工,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工序,
桶式基础结构安装时间从最早的72小时缩减到现在的36小时,最终实现单月安装桶体13个。
整个安装班组和施工船舶的默契度日益渐高,每个工序都能做到无缝衔接,36小时的单桶作业时间完全可控。
目前,已成型的1300米西防波堤对内侧施工区域起到了明显的挡浪作用,为小洋山北作业区接岸、码头及堆
场各项目群快速推进和西一阶段投入运营创造了有利条件。
小洋山北作业区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区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的重点项目,建成后将推进小洋山区域合作发展和综合开发,进一步发挥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江海联运整体优势。
来源:小洋山北项目总经理部
文图:陈元坤统筹:王璐琪副主编:王心慈编辑:马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