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90507177

【路桥网】中铁某局员工“付费”上班!经理40万、总工18万、部长4万、员级1.8万

2025-07-11 00:22:16浏览:192 来源:路桥网   
核心摘要:不可思议!
路桥网来源:试验人之家等网络综合整理 “项目经理40万、总工18万、部长4万、试验员1.8万…… ”一张中铁某局员工“项目股金”缴纳金额表日前在社交平台热传。 不同岗位员工被要求缴纳数万至数十万不等的资金,美其名曰“项目模拟股份制”—— 赚了分红,亏了扣钱。这究竟是“同舟共济”的担当,还是经营风险赤裸裸地转嫁? 强制入股,“金手铐”还是新套路? 中铁某局的“模拟股份制”设计得颇具诱惑力:将项目视为“小公司”,员工掏钱入股当“股东”,盈利共享,亏损共担。 表面逻辑是让员工脱离“旁观者”心态,变身“主人翁”后为项目省钱、提效、保质量绞尽脑汁。但理想丰满,现实却透出刺骨寒意。 项目经理尚可一搏40万带来的潜在收益,但试验员、普通员级员工工资几何? 那1.8万元,可能是他们节衣缩食的积蓄,却要为远超其掌控力的项目整体风险托底。 当缴费额度被明确框定,挂钩着岗位而非员工意愿, 所谓“入股”不过是一场“强制集资”的变装。表上清晰标注“员工”“劳派”类别皆需缴纳,身处项目一线,谁能真正拥有“不参与”的选择权?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九条早已明确,用人单位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以其他名义收取财物。 中铁某局此举,无异于踩踏法律禁区, 将法律禁止的“押金”披上“股金”外衣 。当制度设计把风险精准导入基层荷包,所谓的“捆绑”更像一场失衡的豪赌。 “没生意”的寒潮,央企也扛不住的行业凛冬 中铁某局绝非孤例,其强制集资更像是建筑行业深陷冰河期的一记刺耳警报。曾几何时,建筑行业“黄金十年”里国企开疆拓土,项目遍地开花。如今寒冬骤临: 传统基建项目趋于饱和,地方政府债务高压之下新项目批复锐减,僧多粥少已成常态。房地产调控持续深入,昔日支撑建筑业的巨大开发需求断崖式下跌,直接重创钢铁、水泥等建材需求。 存量项目竞争白热化,低价中标成为普遍生存法则。建材成本高企、人工支出刚性上涨,挤压之下 项目利润空间早已被压至极限,亏损风险剧增。 “项目模拟股份制”十年前或为锦上添花,如今却是企业在项目亏损风险高企时转嫁责任的无奈挣扎。 央企光环,也难敌行业系统性萎缩的巨浪冲击。 产业链的连锁塌方,无人幸免 中铁某局员工被迫掏钱的困局,仅仅揭开了建筑产业链系统性困境的一角。 上游设计院项目减少,设计任务量断崖式下跌。设计院从挑项目变为抢项目,设计费一压再压,回款周期越拖越长,技术精英的创造力在生存压力下黯然失色。 施工企业在夹缝中求生,如中铁某局这般的大型央企背负着沉重的管理成本与人员负担,在项目锐减、利润微薄的夹击下现金流日益枯竭。“ 强制集资”或为现金流几近断裂的极端自救,饮鸩止渴。大量中小施工企业早已在无声中倒下。 与此同时,水泥、钢材、商混等建材需求锐减,产能严重过剩。价格战惨烈异常,水泥厂、搅拌站库存积压,开机率不足成为常态。项目开工不足,往日繁忙的工地归于沉寂。农民工群体就业稳定性骤降,“找活难、钱难挣、钱难要”成为普遍困境。 从规划设计到一砖一瓦,整条产业链在需求萎缩与成本刚性的双重挤压下艰难喘息。“ 强制集资”不过是冰山浮出水面的尖锐一角,水下是无数企业挣扎求生的庞大阴影。

吊车圈    吊车群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吊车出租网)
下一篇:

【三局建筑】工程人的节日|立秋,开启一场收获之旅!

上一篇:

【路桥网】8.5亿!中铁六局拿下一个矿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