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五局长江涛声绕峻峦,栖霞暮色映平滩。
千钧重任独身担,百道雄关合力攀。
劈波澜,谋河山,遥闻金陵捷报传。
唯见今朝宏图展,几多风雨付笑谈。
长江之滨,栖霞山下,六公司南京地铁6号线栖霞山车辆段项目部面对极限挑战,善谋划、精管理、勇创新,向践诺履约、降本增效的企业命题交出了一份完满的答卷。
PART.01深策远猷 力划新章 “这是公司第一个大体量综合类车辆段项目,是我们站稳经营市场、开拓业务板块、打响企业品牌的‘战略标’。”回想起公司领导的郑重嘱托,项目经理杨富落、党支部书记王明尧至今记忆犹新。
2021年9月23日,项目团队跑步进场,迅速完成临时房屋租赁,仅用时三天便达到办公条件。在项目部“首次会议”上,杨富落要求一切必须“策划先行”。“无策划不商务、无策划不施工、项目策划全覆盖”的管理原则,在那一刻便已成为这场胜仗最坚固的基石。
项目团队一边考察现场情况,分析项目实施条件,研究施组设计和工期安排;一边深入施工原材料市场,组织更精细的成本测算;同步,还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紧密跟进征地拆迁情况。按照“开工即大干”的思路,项目团队兵分多路立即投身到前期筹备工作当中。
项目施工生产面临着一个无法避免的“阻碍”。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先考古、后施工,已经是这片土地上的铁律。配合考古、等待施工,项目部不愿接受这样的被动局面,主动联系地勘单位,取得施工区域的地勘报告。项目总工陈平深入分析和研究,结合地勘情况和施工计划,提出了先易后难、画块考古的思路,将整个区域划分为三块,集中考古人员和资源提升考古速度以减少对工期的影响,同时在完成一个地块的考古后便能提前介入施工。
项目部在配合考古翻挖土方后,将现场渣土通过晾晒、筛分,加入水泥和石灰,改良达到C类土的标准,再作为土方平整和路基回填的使用。如此不但满足了考古需求,加快了工期进度,还大量减少了土方倒运的费用。项目团队结合场内土方需求,精心策划,制定出一箭三雕的万全之策,降低施工成本。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项目施工材料的采购方面,项目部提前布局,充分发挥片区优势,实施物资集采分供模式,以量的优势换取价的低廉。“我们项目体量大、用料多,和南京地铁6号线3标、南京地铁6号线6标、宁滁项目部一起‘团购’物资,大家都能享受到量大从优的便利。”经过反复协商,南京片区物资采购价比信息价降低18.3%,片区“团购”成效斐然。
PART.02因地制宜 破壁揭障 随着考古工作的结束,在项目施工生产即将全面铺开时,却有“三座大山”阻碍于前。“南段有高压线迁改,中段有河道改移,北段有拆迁户据守。”项目团队深入调查施工现场情况,决定采取化整为零、分而治之的策略,制定了由南向北、由下到上、分层分段的施工顺序,将施工生产与攻坚破障同步推进。
项目部立即联系当地水务局,研究制定了河道改移方案,立即修建新河道,扎实做好防洪防汛防内涝工作,在新河道满足排水泄洪的前提下,再填旧河道,迅速攻克了第一道难关。之前的厂房征拆后遗留的高压线宛如蜘蛛网一般繁复交织,项目部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立即联系电力迁改单位,安全规范地完成高压线改移,以消除对项目打桩施工的不利影响。面对施工区域内协商未妥的三家拆迁户,项目部坚持以人为本,主动承担起地方政府与拆迁户之间的润滑协调“桥梁纽带”作用,一方面尽力减少施工生产对拆迁户的影响,为其提供生活所需的必备条件;另一方面积极协调促成谈判协商,推动征地拆迁进程。经过项目部的不懈努力,三家拆迁户顺利拆迁,杨富落还获得业主颁发的 “民生工作合作共建优秀个人奖”,以表彰项目部在征拆工作中的卓越贡献。
“管理大项目,必须做到施之有策、用之有度、行之有效。”项目团队坚持提前谋划、未雨绸缪,面对全面铺开的施工大干,合理布局、妥善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按照原设计方案,需要先修临时道路,再进行综合管网施工,最后修建永久道路。项目副经理吴春雷深入研究施工设计,决定采用将临时道路碎石基层优化为混凝土基层,同步实施综合管网施工,这样不但能满足现场运输需要,还能使临时道路作为永久道路的路基实现永临结合,更为现场文明施工提供了良好条件,一举多得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
面对场地内施工面交叉多的问题,项目团队根据施工实际研究制定了 “两进两出”的运输路线。项目团队对施工区域的生产需求和地理布局开展深入研究,最终决定采取“群吊”的方式,配备了12台塔吊代替吊车对施工区域实行全覆盖,这不但能更好的满足施工生产的需要,消除交通疏解的压力,还节省了施工成本。
“先算后干、边算边干、干了再算。”这句简单朴实的话语,正是杨富落对于项目成本管理的总结。先算后干,是谋定后动的清醒;边算边干,是动态调整的智慧;干了再算,是复盘总结的自觉。正是凭借这套环环相扣、贯穿始终的“铁算盘”精神,项目团队省住了成本,抠出了效益,一步一步逆转乾坤。
PART.03智驱革新 匠铸典范 “在新时代、新要求下,我们应该努力发展新技术,培养新人才。”项目部大力推动智能建造、技术创新的理念深入项目人心,项目施工生产也全面融入了智慧基因。
项目部在装饰装修施工中坚持样板引路,在施工前利用BIM技术提前完成建模,大大规避了现实返工的风险。在项目运用库辅房施工时,因空间受限、设备管网多,项目部利用BIM技术提前进行空间排版,将设备管网冲突的地方进行了优化调整,最终在满足设计功能使用需要下,在有限空间将管网合理布局。项目团队获得了贵州省、重庆市BIM大赛优秀奖。
项目毗邻长江,地处漫滩区,在深基坑施工中如何安全高效排水一直是困扰项目的大问题。传统降水工艺大多使用电动潜水泵,存在电缆排布凌乱、用电风险高、施工效率低下、基坑降水效果差等问题。项目团队深入研究、反复试验,研发了“深基坑负压气举降水施工工法”,采用一套负压气举降水设备便可控制48处降水井持续24小时自动不间断降排水。这项工法获评了贵州省省级工法,助力项目降本增效。
项目部研发5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2项省级工法。项目部QC管理小组《降低深厚流塑状淤泥质黏土层端承桩水下混凝土损耗率》课题成果荣获湖南省QC小组成果一等奖。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启航。这份在栖霞山下写就的答卷里,有从艰难困局中逆转的智慧,有于细微毫厘间求索的执着,有在时代浪潮里奋楫的勇毅。那些曾被视作“不可能”的艰难险阻,最终都化为了功册上最耀眼的勋章。
新媒体矩阵
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人民号央视频抖音号视频号今日头条信息来源丨六公司
编辑 | 朱睿主办 | 融媒体中心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