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建筑一公司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促进质量强国建设2025年全国“质量月”活动
全国“质量月”活动项目负责人谈质量 金秋九月,我们迎来了全国第48个“质量月”。今年“质量月”的主题为“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促进质量强国建设”。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积极响应公司“质量月”活动部署,各项目陆续组织开展“项目经理谈质量”系列活动,旨在进一步增强全员质量意识,全面提升项目质量管理水平,夯实公司高质量发展基础。希望全体员工以“质量月”为契机,共同推动质量文化建设走向深入,积极营造“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浓厚氛围,为实现质量强国战略目标持续注入动力。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范式革命与系统升级
祥云项目经理 吴跃飞 在全国“质量月”活动如火如荼开展之际,回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历程,我们正站在一个深刻变革的历史节点。传统的粗放式管理已难以为继,新一轮科技革命、“双碳”目标战略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正共同推动着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发生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作为项目负责人,我深切体会到,新时代的质量管理,已不再是单一的技术标准遵从,而是一项融合了科技、绿色、人本与文化的复杂系统工程,是建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价值核心。
质量管理内涵与外延的深刻拓展
当前,建筑施工行业正面临多重变革的交织影响:
在技术维度,“数字中国”战略正推动BIM、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建筑业深度融合,质量管理模式逐步从依赖“人盯人”的传统路径,转向由“数据驱动”的智慧决策。
在价值维度,“双碳”目标为建筑业赋予了绿色、低碳的新内涵,质量不仅关乎结构安全与使用功能,更关乎建筑在全生命周期的能源消耗与环境影响。
在需求维度,新型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使人民群众对建筑品质、居住舒适度和健康性能提出了更高标准。
这些新形势,共同构成了我们必须重新定义“质量”的宏观背景,也迫使我们以更系统、更前瞻的视野审视质量管理。
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全面质量管理升级
面对新形势,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实践中被赋予了新的路径。
其一,质量管理向“数字化”与“前置化”演进。
过去,质量管控大量依赖事后验收。如今,我们利用BIM技术进行碰撞检测和施工模拟,在虚拟空间中提前消除潜在的设计冲突与施工难点,将质量问题“前置化”解决。同时,通过无人机航拍、智能传感器、移动终端等工具,使质量管理从定性判断走向定量分析,从事后纠偏转向事前预警与事中控制。这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管理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其二,质量管理与“绿色化”深度绑定。
高质量的建筑必然是环境友好的建筑。绿色施工理念必须融入质量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从节能建材的精准采购与溯源,到施工过程中对扬尘、噪音、建筑垃圾的精细化控制;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到节能工艺的全面推广。质量验收标准中,也相应增加了对室内空气质量、采光通风、隔音降噪等健康性能的指标要求。这意味着,我们的质量责任,已从对工程实体负责,延伸到了对生态环境和使用者健康负责。
其三,质量管理因“工业化”而趋于“精细化”。
建筑工业化、装配式的建造方式,极大地减少了人为因素对质量的影响,推动建筑产品从“工匠手艺”到“工业产品”的升级,为实现均好、高精度的质量提供了可能。
以人为本,构建质量文化共同体
技术与管理手段的革新是“硬”支撑,而“软”实力的核心,依然是“人”。无论技术如何迭代,最终落地执行仍依赖于每一个岗位的责任心与专业技能。因此,新时代的质量管理,更加注重“人”的因素,致力于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文化共同体。
作为项目管理者,我们不仅是制度的执行者,更是质量文化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我们需要让从管理人员到一线工人的每一位参与者,都深刻理解新形势下“大质量”的丰富内涵,并通过持续的教育、激励与赋能,将质量意识内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唯有构建起“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项目文化,这场深刻的范式革命,才能拥有最坚实、最持久的基础。
来源祥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