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亿A股能否让华能国际的“能量”延伸到更多角落?
亚洲电王转战A股华能国际否认“圈钱还债”
三年磨一剑,华能国际终得跻身A股,42岁的董事长李小鹏深知其中的不易。“我衷心地希望各界人士了解它、关注它、接纳它、支持它。”11月14日的网上路演中,李的四个排比式颇令许多投资者动容。
作为继中石化之后的又一位“海归派”,华能国际这家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独立发电公司此前更多游离于国内投资者视线之外:1994年10月,由美国雷曼兄弟公司承销,华能国际首次在全球发行外资股12.5亿股,以3125万个美国存托股(ADR)的形式在纽约交易所挂牌上市,筹资6.25亿美元;1997年5月,由美国J.P摩根公司承销,境外发行可换股债券2.3亿美元,在卢森堡上市交易;1998年3月,公司境外股在香港挂牌上市后,发行2.5亿外资股,收入1.4亿美元。三次累积融资10亿美元,本次A股发行是其第四次融资。
不过与中石化动辄发行数十亿股、募资上百亿元不同的是,本次华能国际仅发行A股35000万股,与其近60亿的总股本相比华能国际的母公司及控股股东华能国电,所占比例甚微,募集的25亿元资金亦不为多,虽遭至与中石化相似的诟病,如“同股不同价、发行市盈率高”之类,但真正引来关注之处却并不在此。
定向配售最大的关注来自其发行方式:向控股股东华能国电定向溢价发行1亿股国有法人股,后者承诺以现金全额认购,所认购股份暂不直接上市,未来上市时间由国家相关政策决定。
“向华能国电定向配售是公司董事会、股东大会早在98年申请发行A股时就做出的决定,华能国电亦召开董事会,以书面形式做出了认购承诺。”华能国际总经理叶大戟介绍,向大股东定向配售国有法人股在公司并非第一次,1998年3月境外增发时,也曾向华能国电按相同的发行价(4.4港元/股)定向配售4亿股国有法人股,“大股东同时以发行价认购国有法人股,表明其对公司长期发展的信心和支持。同时也保证其持股股利不会过分摊薄,有利于增强境内外其他股东的信心。”
此次发行的承销商———国泰君安总监何伟则解释得更为直接:“定向配售是为了保持一定的控股比例,有利于保持公司长期稳健经营。”
从华能国际发行的价格区间看,大股东华能国电此次将拿出7至8亿元的“真金白银”去购买股权,这与目前股市中普遍的大股东长期巨额占有上市公司资金有天壤之别。这一方面反映出大股东的实力,同时也凸现出华能国际的质量。不过业界认为,此举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战略上的考虑———电力是涉及国计民生的行业,华能国际所辖电厂分布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保持国有资产的相对控股地位尤为必要,这与1998年公司境外募股的情形如出一辙。
“圈钱”话柄向大股东定向募集引起广泛关注,募集资金的投向则更引来了极大的非议。
据募股说明书吊车出租,本次募集资金投向有三:向南京投资支付1.41亿元,用于偿还收购南京电厂未付款项;偿还用于吸收合并山东华能的短期银行借款10.68亿元;拟用剩余资金偿还公司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许多股民称之为“圈钱还债”。
“公司规模大,帐面存款数额处在正常范围内,今后还有较多的资产收购项目,预计现金需要量很大。另外,偿债后可以更加优化公司的资本结构,为今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这同样符合股东的利益。”华能国际财务总监黄坚显然不认同“圈钱”的说法。
的确,华能国际总资产424亿吊车,净资产225亿,年销售收入超过120亿,规模不可谓不大,但电力行业素来资金密集也是不争的事实。据透露,“十五”期间,华能新项目开发的总体规划预计需要筹措170亿资金。但在目前的形势下,要在国外再次募资困难重重。有一数据可作说明:1997年公司在美国上市的7年期可换股债券,价格目前已跌至25美元以下,低于转换价格29.2美元/存托股(ADR)。与此相反,国内资本市场素以高市盈率著称,是“海归派”最为亲睐之所在。
顺应变革大势此次网上路演过程中,一网民将华能国际与国家电力公司的关系比作联通和中国电信,叶大戟连声称谢。此细节耐人寻味。
与国家电力公司总资产过万亿相比,华能国际尚难望其项背,但其赢利水平则有过之;而国内其他的独立发电公司及电厂,无论规模或经营水准,皆不及华能国际。即将到来的电力改革,或许是该公司投资者的最大利好。
据叶大戟介绍,去年政府在上海、浙江、山东、东北三省实行“竞价上网”试点,目前华能国际的母公司及控股股东华能国电,这些地区发电量的10~15%来源于“竞价上网”,华能国际在其中占据了相当的份额。“改革有利于建立一个公正、公开、有序竞争的电力市场,对华能国际这样的独立发电公司是十分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