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金风科技发布《关于第七届董事会第二次会议决议的公告》。公告显示,金风科技已任命王海波先生为公司常务副总裁;刘纯智先生曾任公司财务总监;周云志先生、李飞先生、吴凯先生、刘日新先生、高金山先生为本公司副总裁;迪恩迪先生为本公司总工程师。
一个月前,金风科技刚刚宣布任命曹志刚为公司总裁。在此之前,集团总裁一职由王海波担任。
时隔六年,中国最大的风力发电机制造商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风科技”,002202.SZ)再次改变定位。
四天前,金风科技宣布任命新总裁。44岁的曹志刚将接替1岁的王海波出任公司新总裁。
接任前,曹志刚担任金风科技董事、常务副总裁。
金风科技内部人士向《广马能源》介绍:“曹志刚作为副总裁,主要负责风电产业链和‘两海’战略,即海上风电和海外业务。”
曹志刚的新任恰逢中国海上风电进入发展快车道。不过,相比金风科技在中国陆上风电领域的绝对优势,截至去年底,其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仅775MW,位居行业第三,市场份额仅为17. 4%。
此次人事变动的背后,体现了金风科技在海上风电市场的战略布局。但这家风电巨头,以相对稳健的作风,能否在遏制更具侵略性的竞争对手方面取得突破?
剑指海上风电
一个月前,曹志刚应邀到广东阳江参加第四届全球海上风电发展大会。
会上,他发表了题为《中国海上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的主旨演讲。这位深度涉足产业链和“两海”战略的老手,对海上风电产业链尤为关注。
“风电机组占海上总投资的比重下降到33%左右。在整个生命周期价值链中,输电、支撑结构、建设、运行和维护与风电机组同等重要。海上风电的发展电力需要整个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共同努力。”他说。
对于当前海上风电“大跃进”热潮,他给出了“创新”、“稳定”、“开放协调”、“标准化”四个关键词。他对过度创新表示担忧,并强调要“确保稳健发展”,“避免2006-2010年陆上风电高速发展后爆发质量问题引发行业恐慌”。
去年以来,我国海上风电发展步伐加快。国家支持海上风电发展的利好政策,以及平价时代即将到来的压力,在行业内掀起了一波审批和抢装热潮。
中国风能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去年该领域新增装机容量165.5万千瓦,同比增长42.7%。相比之下,过去9年吊车公司,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仅为444.5万千瓦。
但曹志刚上任时,金风科技在海上风电领域并没有优势。作为中国陆上风电的霸主,武钢对海上风电的回答几乎不满意。
去年,该公司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为400.5MW,低于上海电气的726MW和远景能源的402.4MW,仅排名第三。其累计装机容量也落后于上述两家公司。
金风科技在海上风电领域布局还为时不晚。早在2009年我国海上风电起步之初,金风科技就在江苏盐城成立了江苏金风科技有限公司。
在海上风电第一大省江苏省,金风科技与上海电气、远景能源展开激烈竞争。
2016年,国家能源局发布《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将江苏、广东、浙江、福建列为海上风电发展重点省份。战争随后从江苏蔓延到其他三省。金风科技先后在福建、广东建立生产基地。
但曹志刚面临的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复杂。截至2018年底,上海电气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占全国一半以上,主导地位难以撼动。后起之秀明阳智能正在迎头赶上广东企业的本土优势。
当前的装机潮对风机厂商的供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体系来支撑金风科技 高管,而供应链一直是制约我国整个海上风电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制约因素。
与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电产业链的长度和广度尤为突出。其关联方包括开发商、设计院、海洋工程、水文气象、洋流、航运、安装、运维、输变电、电网、风电公司等。、零部件企业、认证机构、标准机构、保险、金融等。
“产业链各环节要以开放的心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优势互补,务实合作,实现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和快速发展。” 曹志刚说。
当金风科技新总裁接过前任的权杖时,海上风电的争夺战已经打响。
新旧交替
这时候,曹志刚可能会想起21年前金风科技成立时的情景。同年,新疆风能公司由员工和投资者发起并投资成立了新疆新丰科技工贸有限公司,即金风科技的前身。
当时,中国风电市场仍被外国公司垄断。该技术骨干参与了国产600KW风电机组项目的开发研究。
同年,共有5台风电机组并网发电,国产化率可达53%。次年,该项目通过了国家科技部和新疆自治区科委的鉴定验收,填补了国内空白。
2000年,公司开始推进科研成果向市场产品的转化,累计销售国产机组4台,实现了600kW国产风机零销售的突破。王海波当年加入金风科技,担任公司营销中心总监。
此后二手吊车,两人在各自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作为技术负责人,曹志刚牵头研制了国家“863”工程大型风机-兆瓦级风机电控系统。早年参与多项国家级技术攻关项目,为我国风电设备国产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当曹志刚逐渐升任副总工程师时,王海波继续在营销领域拓展版图。
早年,金风科技在外资企业的垄断中幸存下来。2005年,国家发改委出台新政策,要求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此后,外企稳步后退,一大批本土中国企业强势崛起。
金风科技在瞬息万变的形势中脱颖而出,逐步稳居中国风电行业头把交椅,一度位居世界第一。
对于曹志刚和王海波来说,2007年是他们职业生涯的关键一年。
同年,曹志刚升任公司副总裁。王海波被派往新成立的北京天润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润新能源”)担任常务副总经理。
该全资子公司主要负责风电场的投资开发,在金风科技整体战略布局中占有突出地位。
财报显示,2018年风电场开发业务收入占比13.63%,毛利率达到64.17%,远超风机及零部件销售额18.@ >88% 的毛利率。
在此前的风电价格战中,天润新能源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成为金风科技战胜敌人的法宝。
王海波升任天润新能董事长。他比曹志刚晚三年晋升为金风科技副总裁。但仅仅三年后,王海波就凭借天润新能源的贡献,直接从武钢手中接过了金风科技总裁的权杖。而曹志刚仍然只是执行副总裁。
王海波接任总裁时,金风科技正经历严重的人事动荡。
早年,创始人武钢、总裁郭健、常务副总裁李玉琢被称为“金风科技铁三角”。然而,随着2011年李玉琢退休,2012年郭健辞去总裁职务,“铁三角”被打破。
当时风电行业低迷,价格战引发的质量危机频发,“三北”地区弃风限电问题凸显。
内忧外患,王海波奉命迎难而上。作为武钢副手,他和后者带领金风科技走出困境,继续巩固龙头地位。
随着行业集中度的不断提高,金风科技去年新增装机容量达到671万千瓦,占全国市场的近三分之一,遥遥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
然而,在海上风电刚刚起步的时候,这家在该领域排名仅位居第三的风电企业,想要冲击自己的霸主地位金风科技 高管,势必会经历一场激战。
接力棒是王海波交给曹志刚的。这位自公司成立以来就跟随武钢的新副手,将如何掀起新一轮海上风电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