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90507177

能源杂志《能源资本论》连载——核能力开发对大国博弈的杠杆效应(二)

2021-10-08 20:51:52浏览:614 来源:吊车   
核心摘要:《能源资本论》连载——核能力开发对大国博弈的杠杆效应(二)

《能源资本论》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发行,此书是一部原创性是吊车出租的经济学著作。书中一些理论创新成果,对关注经济发展和能源问题是吊车出租的研究者、企业家、政策制定者以及普通读者都具有参考价值。



美国“退群”:投入波斯湾是吊车出租的“深水炸弹”


伊朗核问题也是由来已久。伊朗的核能力开发可以追述到上世纪50年代,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它自始就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帮助。当时的伊朗巴列维王朝与美国关系密切,为了应对来自北部前苏联的军事和政治威胁,伊朗主动向美国提出核能力建设的要求。1957年,作为和平利用核能的一部分,美国和伊朗签署了民用核能力合作协议,并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向德黑兰提供一座功率为5兆瓦的实验用轻水反应堆。伊朗于1968年签署加入了《核不扩散条约》,并且在1970年正式由伊朗国会批准生效。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随着石油价格的攀升,伊朗陡然而富,巴列维王朝开始利用愈加充裕的资金来追求国家的“现代化”,核能发展也得到了充足的财政支持。伊朗开始与美国、联邦德国、法国、丹麦、印度等国进行能源合作,并且派出专家前往这些国家学习经验和技术。在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前,巴列维王朝已经在联邦德国的帮助之下开始了布什尔核电站工程的建造。


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的爆发,以及1980年两伊战争的爆发,是伊朗核能力建设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伊朗与美国断交,核电站等核能计划陷于停滞。一大批伊朗核技术专家也在革命之后逃离伊朗,致使伊朗核能力发展遭受重创。在两伊战争期间,伊朗和伊拉克互相袭击对方的核研究设施和其他重要工业科技设施,导致了伊朗核设施受到破坏。


1985年,伊朗决心重启核计划,寻求与俄罗斯合作发展核能,但俄伊核合作一直遭到美国的反对和抵制。布什尔核电站是伊朗首座核电站,总造价为10亿美元,设计装机容量为1000兆瓦。1995年,俄罗斯与伊朗就建造布什尔核电站签署合同,计划该核电站于1999年竣工。但后来由于政治和经济等原因,该工程一再拖延。从1992年开始,美国和国际原子能机构不断向伊朗施加压力,尤其是美国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和行政令,针对伊朗及与伊朗能源领域进行交易的公司进行巨额罚款和制裁。这些制裁在客观上限制了伊朗与国际社会在能源领域和其他方面的合作,对于伊朗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


2002年底,远在海外的伊朗政治反对派“伊朗民族抵抗委员会”宣布,他们发现了伊朗政府正在纳坦兹和阿拉克两地建立秘密的核设施。美国公布了其侦察卫星拍摄的伊朗中部核设施的照片,伊朗向国际原子能机构瞒报的秘密核设施曝光,引发了伊朗核危机。2003年,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率领核查团队进入伊朗,对伊朗核设施进行了核查,结论是伊朗并没有履行《核不扩散条约》。是年9月,国际原子能机构通过决议,敦促伊朗公开浓缩铀计划的“全部历史”,尽快签署新的《核不扩散条约》,并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针对伊朗核设施进行更加严格的检查。


2003年2月9日,伊朗前总统哈塔米发表电视讲话时宣布,伊朗已在雅兹德地区发现铀矿并已成功提炼出铀,伊朗将开采铀矿并将建设铀转换和铀浓缩设施,以便建立一个完整的核燃料循环系统。至此,伊朗核计划已经发展到关键阶段,即核燃料循环系统建设阶段。这个系统建成后,便可为伊朗的核电站和研究机构提供燃料,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提高浓缩铀的丰度,使伊朗能够获得武器级高浓缩铀。根据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情报,伊朗已经迈进了核门槛,但还未能获得制造核武器所需的武器级浓缩铀或钚。2003年10月,伊朗透露,德黑兰核研究中心曾进行钚回收试验。国际原子能机构估计伊朗已经分离出100克的钚。


2003年末,在国际社会尤其是欧洲国家的斡旋下,伊朗开始软化自己在核问题上的态度,与国际社会达成多项共识,并于12月18日正式签署了《核不扩散条约》附加议定书。但其后几年,伊朗在与欧美的博弈较量中,反反复复不断上演终止与重启铀浓缩活动的戏码,伊核问题一度被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审议。长期以来,伊朗一直坚称其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合法权利,对美国等国家指责其以和平利用核能为由秘密发展核武器的行为,坚决予以否认。


2005年8月,伊朗强硬派总统内贾德上台,伊朗在核问题上的态度逐渐趋于强硬,并且很快恢复了浓缩铀的生产和提炼。2006年初,伊朗宣布恢复中止了两年多的核燃料研制工作,导致了伊朗与国际社会之间的激烈对立。内贾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富有悠久文明和文化传统的伊朗人民不需要核武器”。虽然联合国安理会在2006年7月、2007年3月及2008年3月分别通过了1696、1747和1803号决议,要求伊朗停止核计划,但伊朗不但没有停止,反而宣布已能进行“工业规模”的核燃料生产。2009年9月,伊朗第二座秘密浓缩铀设施曝光,进一步增大了国际社会对伊朗核计划性质的怀疑。11月27日,国际原子能机构以2/3以上多数票通过了一项针对伊朗的决议,对伊朗在库姆附近建造第二座铀浓缩设施表示“严重关切”,认为伊方行为违反了联合国安理会2006年以来关于伊朗暂停铀浓缩活动的要求。伊方强硬表示拒绝执行新决议,不会暂停铀浓缩活动,也不会停止库姆核设施的建设。2010年初,内贾德宣布伊朗已经生产出了第一批纯度为20%的浓缩铀。2012年初,伊朗宣布已经安装了纯度为20%的核燃料棒,并且在纳坦兹安装新一代的离心机。至此,伊朗核问题已经陷入僵局。


伊朗核问题在中东引起的直接反应是,越来越多的中东国家出于本国利益正在着手发展核能技术,不管它们发展核能的动机如何,此趋势为国际防核扩散体系带来了新挑战。如果伊朗最终改变了核计划的性质,拥有了核武器,那么伊朗将大大改变中东及海湾的力量对比。在此情形下,作为中东大国的埃及、土耳其和沙特不能没有反应。阿联酋的海湾研究中心主席强调,“海湾阿拉伯国家是想表明,如果伊朗核技术继续的话,将迫使我们也成为具有核能力的国家”。沙特告诫美国:“要么阻止伊朗,否则我们也要有(核)。” 2006年以来,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海合会)多次表示,它们开发核能的资金雄厚,不会居于他人之后。随着2006年9月埃及宣布重新启动核能研究计划,阿联酋等国已先后宣布,其核电站建设已经正式立项,将很快与西方核能公司合作实施。


奥巴马政府上台之后,美国开始逐渐通过制裁手段向伊朗施加压力。2010年7月,美国颁布了“有史以来国会通过的最严厉”制裁伊朗法案。同时,美国并没有在制裁之余完全放弃针对伊朗核问题的外交接触。2013年伊朗温和派人物鲁哈尼当选总统,很快奥巴马就与鲁哈尼直接通信,并且在是年11月达成了初步的核协议谈判意向。在此意向的指导下,关于最终核协议的谈判不断深入,最终在2015年7月14日,伊朗与美国、中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和欧盟代表达成了全面核协议《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APOA)。2015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该协议。根据协议,伊朗必须停止高丰度浓缩铀活动,交出已生产的20%丰度浓缩铀,接受国际核查等其他条件,将核项目限制在和平利用核能领域。国际原子能机构负责督查伊朗履行协议情况,多次发布报告,确认伊朗履行协议。


从某种程度上讲,伊朗核协议发挥着维护中东地区局势稳定“保险阀”的作用。但是,特朗普上台后则称其为“最糟的协议之一”。一方面,当前的伊朗核协议只是一个临时协议,美国及其中东盟国希望能够通过更多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对于伊朗核活动的监管,并且永远限制伊朗核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伊朗核协议并没有限制伊朗发展自己的导弹技术和地区扩张,而当前美国及其中东地区的盟友如以色列和沙特等,都将伊朗的导弹技术及其支持的什叶派政治军事力量在也门、黎巴嫩、叙利亚等地的扩张,视为对自己的安全威胁。在此背景下,美国于2018年5月8日宣布退出伊朗核协议,希望能够通过修订协议来遏制伊朗的地区影响力。


美国不仅退出了伊核协议,而且还宣布加大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其中最严厉的制裁措施,就是要求其他国家于2018年11月4日停止进口伊朗的石油,否则将面临美国制裁,这次美国不会给予任何国家豁免。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数据,2017年伊朗原油出口平均250万桶/天(全年约1.45亿吨),主要出口国是:中国(24%)、印度(18%)、韩国(14%)、土耳其(9%)、意大利(7%)、法国(5%)、日本(5%)、阿联酋(5%),其他国家(13%)。特朗普对伊朗发动的石油“禁令”已经成功了一半,不少国家纷纷减少对伊朗的石油进口。印度在减少对伊朗石油的进口,日本也宣布从10月份起暂停从伊朗进口石油,韩国从7月份就没有从伊朗进口石油了。欧洲的炼油商也减少了对伊朗原油的购买。数据显示,自2018年4月以来,伊朗原油出口已经暴跌约35%。8月,伊朗原油出口量下降41万桶/天至182万桶/天,降幅达18.4%。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国之一,伊朗不仅石油出口量减少,生产量也在减少,这对于以石油为经济命脉的伊朗是一个重大打击。国际原油价格也因伊朗出口量减少而一直飙升,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长表示,欧佩克将继续减产,以便油价进一步上涨。但是,石油价格上涨却令特朗普非常不满,发推特对欧佩克发狠:“我们保护你们中东国家,没有我们,你们才不会这么安全呢,现在你们要继续推高油价。(这笔账)我们记住了。欧佩克的垄断者们必须降低油价!”


很显然,美国对伊朗的石油“禁令”这一招是“一石三鸟”:其一,死死扼住伊朗石油出口这一国家经济命脉,使其窒息而死;其二,配合与中国的贸易战,极大地削弱中国的石油进口渠道,让中国的经济状况发生恶化,慢慢等待时机,一旦中国的能源供应出现短缺,美国就可以利用能源资本作武器来打击中国,并希望取得某种杠杆效应;其三,利用这种“指鹿为马”的伎俩来考验其盟国的忠诚度,进而维护其“盟主”地位。美国妄图通过退出伊核协议和限制伊朗石油出口这两个杠杆,来达到上述“一石三鸟”的效果,这就是核能与石油共同作用所产生的双重杠杆效应,同时也说明大国博弈的复杂性、冷酷性和现实性。特朗普政府妄图使伊朗石油出口为零的如意算盘,在国际政治经济的现实面前落空了。


2018年11月5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宣布,中国大陆、印度、希腊、日本、土耳其、中国台湾、意大利与韩国这8个国家及地区暂可获得豁免,得以继续进口伊朗石油。美国豁免一些国家和地区,就是宣告对伊朗制裁基本失败,也宣告美国的很多阴谋和阳谋的彻底破产。有媒体用了三个词表达对美国这一行为的看法:做贼心虚、自作多情、欲盖弥彰。


特朗普大肆宣传他与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的会晤是一项重大的突破,以至于平壤不再对美国构成核威胁。然而,他认为没有核武器的伊朗“是一个异常恐怖的政权”,并撕毁了经过多年谈判才与德黑兰达成的多方核协议。伊朗构成的核威胁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美国可以尝试利用其强权来发号施令。朝鲜之所以能把美国拉回到谈判桌前,是因为它所具备的核武器储备和运输能力。在伊核协议约束下,伊朗的铀浓缩项目被暂时冻结。目前,在伊朗已经形成了一个普遍共识,如果当时伊朗已经搞出了核武器,美国会主动与伊朗协商,那么,双方达成的协议很可能比这次特朗普扬言退出的协议对伊朗更有利。考虑到特朗普对朝鲜和伊朗对比鲜明的“差别待遇”,这种观点其实也很难反驳。正如有的分析人士所说的那样,“朝鲜已经展示了和特朗普进行核游戏的手腕,那么,伊朗就可能会‘依样画葫芦’。”这种“示范效应”,正是美国退出伊朗核协议所产生的负面效果。


总之,伊朗的这根“核杠杆”不论掌握在谁的手中,只要愿意拿出来撬一撬,就可以产生明显的杠杆效应。美国退出伊朗核协议,就犹如在波斯湾投入一枚“深水炸弹”,它一旦爆炸,所产生的效应不仅仅只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而是可能在波斯湾引起巨大的“海啸”,并像蝴蝶效应那样波及到全世界,进而产生强烈的杠杆效应。这枚“炸弹”何时爆炸,就看美国和伊朗双方谁首行触发它的“引信”了。


 

——《能源资本论》是能源经济学领域中的一部新著,作者把目前世界范围内能源供应的两大主题——可持续与可支付——与自己的研究相结合,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概念。阐述了能源技术创新与其他技术创新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有助于人们更加充分地认识技术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

电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原电力科学研究院院长 郑健超


——从当代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和未来走势看,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在中国与世界相互交融的过程中,中国专家必然要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奉献给世界。《能源资本论》一书展示了当代中国学者博学多才的开阔视野、通识中外的包容心境和长于思考的智者风范。

国际问题专家,原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 于洪君


——此书改变了我们对能源本质属性的认识,从资本持续创造价值的根本属性来分析和研究能源,它必将带来一种颠覆性的结果,作者将能源互联网看作是能源资本流通方式的革命,这种观点显示了作者的睿智与远见。可以有把握地说,《能源资本论》将成为一部当代重要的经济学著作。

金融专家,原民建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 宋海

——《能源资本论》一书,内容睿智详实,新思想、新观点像火花一样处处闪耀,给人以理论的醇厚与思想的芬芳。此书以巧妙的构思和简明的方法,拆除了劳动价值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之间的藩篱,将这两大理论的基本思想融为一体,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

能源与水文专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 张东晓

——此书以独特的思想方式,找到了能源资本DNA结构的“遗传基因”,破译了能源资本持续创造价值的“遗传密码”;同时作者提出了能源资本双因子干涉理论,深刻阐述了能源资本与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关联性的内在机理,显示了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结构和精湛的思想方法。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郭万达



《能源资本论》作者简介


殷 雄,法国工商管理博士(DBA),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广核集团专职董事,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兰州大学兼职教授,南方科技大学产业教授,《电力决策与舆情参考》特约专家,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在研究机构、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和国有大型企业任职,从事企业战略、企业管理和能源资本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已出版《经济学笔记》、《非常责任:一个挂职市长的思考》、《诸葛亮治军方略》、《诸葛亮治政方略》、《知与行:核电站大修管理思辨录》、《企业执行力》和《至乐斋诗抄》(三部)等专著,以及《武装未来》、《新干涉主义:冷战后美国军事力量的使用》和《里根政府是怎样搞垮苏联的》等译著共23部,发表论文30多篇。

谭建生,高级经济师,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广核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理事长。曾在国有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和国有能源大型企业任职,长期致力于金融、能源、区域经济及法律研究,多次主持国家能源局、中国能源研究会课题研究。已出版《粤港澳大型基建设施策略研究》《深圳建设金融中心研究》等专著、合著12部,发表论文数十篇。


吊车圈    吊车群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吊车出租)
下一篇:

【三局建筑】工程人的节日|立秋,开启一场收获之旅!

上一篇:

能源杂志广东或将开启11、12月电力现货结算试运行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