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激烈是吊车的角逐
集团首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
6类特有工种决赛已圆满落幕
让我们一睹冠军风采!
今天为大家介绍
核电冷作工冠军 简焕标
堆内构件装配工冠军 王念洲
核电冷作工冠军 简焕标
■ 简焕标 铆工技师 东方重机冷作工
■ 主要从事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稳压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重型支撑等核岛主设备是吊车的冷作装配工作,精通划线放样,常规容器设备、构件制造等技能。
巧手磨利器 学习永在途
◆ 深耕制造十余载 身怀“绝技”铁裁缝
简焕标踏进社会是吊车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机械制造,从此,简焕标就与机械、金属构件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制图学习到放样下料,从读懂图纸到完成第一台产品制造,十多年一步步走来,他练就了一身绝技,操作钢筋铁骨的工件,就如同裁缝修剪布料一般得心应手。
2011年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核电装备大舞台——东方重机后,他的才华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挥。
在如火如荼的台山重型支撑制造过程中,大厚度工件的焊接变形一度成为制造瓶颈。10多块100毫米厚、500~600毫米宽的弧形板组焊成形的圆环变形严重。原本是平的环板,焊后焊缝起棱弯曲,整体更变成了一个扁锥体。与图纸要求的机加前平面度要求相差将近40毫米。简焕标通过细心摸索、大胆试验和多个班次的反复校正,顶着烤枪发出的刺耳噪音和枯燥的火焰校正带来的极大困倦,凭着一股不服输的探索精神,终于顺利把圆环校平至图纸要求,不但突破了制造瓶颈,也为自己积累了一份宝贵的攻关经验。
◆ 大胆设计巧装配 潜心钻研促革新
在设备制造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而设备的装配过程更是需要工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除了主产品外,简焕标还积极投身工装制造,为公司改造了一大批的工装设备。他认为,工装制造是积累技术经验的最好途径。
在“华龙一号”蒸汽发生器的制造过程中,因为技术要求、焊接要求高,结构复杂,启动给水管的热套管装焊成了制造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受限于热套管弯头不规则、200度左右的高温环境、装配视线狭窄,达到装配要求的难度可想而知。在两个班装配无果、工艺无法给出可行方案的情况下,简焕标凭着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和善于思考的工作态度,巧妙地设计出了工装,化解了装配难题。
方法总比困难多,只要肯干、肯动脑思考,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这是简焕标一直以来信奉的人生信条。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 二十年磨一剑,精益求精
堆内构件是由1万多个零件组成的重型精密设备,精密装配是堆内构件制造中的一项关键技术。为确保上、下堆芯板和堆芯支承板孔的对中性符合技术要求,上、下堆芯板和堆芯支撑板与筒体的轴心线必须在图纸要求的参数范围内。精密装配中共包含了15次对中装配,对工人操作要求很高。
王念洲在公司核电项目刚起步的阶段成为堆内构件装配的第一批参与者。经过20年的学习、摸索与沉淀,凭着对核电事业的热爱,他熟练掌握了对中装配技术,从一线装配钳工成长为公司堆内构件总装技能大师。
面对防城港项目CPR1000机组,陆丰项目“AP1000”机组,漳洲项目中核“华龙一号”机组、太平岭项目中广核“华龙一号”等多个核电项目装配任务中的许多“疑难杂症”,王念洲总能开出“灵丹妙药”,找到“最优解”。
◆ 活到老学到老,开拓创新
“活到老学到老!”是王念洲的座右铭。为研究最佳的装配方案,保证每一台堆内构件的顺利装配,他夜以继日地研究各种图纸和工序流转卡,各类产品的尺寸、公差、参数要求和工艺流程他都了如指掌,同事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移动的图纸”。
“华龙一号”堆内构件关键零部件——下部吊篮筒体由中部筒体、下部筒体和下堆芯板支撑环等零件焊接而成,焊后需要进行内外圆精车和支撑环钻孔攻丝,支撑环上需要加工48-M24的螺纹通孔。原工艺为机床钻孔-钳工手工螺纹,因螺纹尺寸大、筒体高度大等,导致攻丝难度非常大。王念洲勇挑重担,结合液压攻丝机,自行设计了一套加长杆和丝锥定位工具,成功解决了支撑环48-M24螺纹攻丝难题。
“台上一分钟,台上十年功”,王念洲扎根生产一线,依靠丰富的理论知识,过硬的操作技艺,为生产中的各种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案。
本次获得冠军,王念洲谦逊地说:“我只是为公司的发展尽了自己的微薄之力。未来,我将脚踏实地完成每一项工作,同时也会将自己的经验、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人,为公司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